第二十章 孝 全(第2/5頁)

14

羅孝全開始懷疑他能否改變洪秀全的觀念,讓他了解信仰的真諦,但是洪秀全對於能否改變羅孝全,卻是從未喪失信心,洪秀全在致美國浸禮會的一封信中寫道:

信實天父莫狐疑。勿以朕會受人欺,朕乃選民大救星,何故爾等疑朕無神諭?約書亞大敗天父敵,太陽月亮止行為;亞伯拉罕坐於橡樹下,即有三人立其旁。爾等細思量,爾等可知曉,爾等信之乎?朕實痛心於此事。朕嘗數詔宣天下,普天與朕共一家。幹王抵京得啟示:知曉神諭勝受洗。感謝天父之看顧。天父上主臨下界,不知不覺有如賊。信者將獲救,爾將更見聖跡。欽此。15

1861年春,英國傳教士艾約瑟(Joseph Edkins)也到了天京,他專研流體力學、彌爾頓(John Milton)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和《聖經》神學,1854年在上海結識幹王,成了朋友16。艾約瑟在停留天京期間,把一篇他以中文刊行的《上帝有形為喻無形乃實論》和其他幾篇神學短文贈給洪秀全。

艾約瑟從幾個朋友處得知,洪秀全視力不好,不讀字體太小的書,而他又不願戴眼鏡,這點與忠王李秀成不同。因此,艾約瑟送給洪秀全的文章是以清晰的大號字體印刷,他還用“大字”寫了一些自己的意見17。艾約瑟論辯的是上帝的無形,《約翰福音》第1章第18節便是明證:“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艾約瑟還大力主張耶穌基督的神性,他把《尼森信經》和《阿薩納信經》的譯本呈交洪秀全,告誡他萬萬不能誤入阿利厄斯(Arius)異教,阿利厄斯因否認耶穌的神性而受譴責18。艾約瑟用大號字體寫作的設想奏效了。洪秀全親筆評注以為回應。艾約瑟雖然並不信服,但看到自己的信上“布滿了朱批和注釋”,心中仍頗感欣慰。這些批注顯然是以一支“很粗的”毛筆“草草寫就”。洪秀全引述《約翰福音》第1章第18節時,略去了“獨生子”的“獨”字,如此一來,便不會抵觸洪秀全是上帝之子的身份。洪秀全加注:“基督具上帝之形”,因“子如其父故也”。艾約瑟在給洪秀全的信中還從《約翰啟示錄》引了一段文字,解釋對上帝的描述必須解為嚴格的“比喻”。

此後,我看見在天有門開。始聞一聲如號筒之音,語我曰:“爾可上來此,又我示爾,斯後所將成之事也。”我即感於聖神,看天上設座,又一位坐其座焉。其坐之位像以青碧玉及瑪瑙玉,周圍其座有天虹,像似蔥玉。(《啟示錄》第4章第1—3節)

洪秀全在回信中把“喻”字改成“實”字19

洪秀全略加評注,在此案中,法庭錯了,而阿利厄斯是對的20。他表示他了解艾約瑟為何論及阿利厄斯,也了解阿利厄斯的觀點被阿薩納修斯(Athanasius)和宗教法庭駁斥的過程。洪秀全不僅屈尊讀了艾約瑟論辯,還以詩加以反駁:

上帝最惱是偶像,爺像不準世人望。
基督暨朕爺親生,因在父懷故見上。
爺依本像造坦盤,爾們認實亦可諒。
前朕親見爺聖顏,父子兄弟無惝恍。
爺哥帶朕坐天朝,信實可享福萬樣。21

洪秀全與這位西方傳教士的私人通信,衍生出對信眾的訓諭。洪秀全在1861年5月頒布諭令,說這個問題是信仰的問題,也是歷史和現實的問題。如果有二十多個人突然說上帝是父親,世人只是加以懷疑,認為這擾亂了人的關系。如果有兩百個人都說自己是天兄基督的親戚,世人會認為上帝受到藐視。因為“自古無人見上帝”,這擔憂是說得通的,因為它往往成真,世人會因無知而“作像陷沉淪”。但這種責難並不適用於洪秀全,也不能適用,因為“神爺惟神子能識,哥朕識父有耳聞”。所以天父、天兄耶穌和洪秀全這輪“明日”在高天上,遍灑其光芒:“有天有日照凡緣。爺哥在天朕真日,同創太平萬萬年,太平天日今日是,福音征驗久傳先。”22

洪秀全覺得這些神聖關系有些地方眾人還沒看清楚。他與天兄自然看得見天父,但這並不是說他們可和上帝平起平坐,“朕今詔明天上地下人間,天父上帝獨尊,此開辟來最大之綱常”。洪秀全為了強調這一點,詔令“太平天國”更名為“上帝天國”。印璽皆須重刻,以反映現實。百官的稱號,日後凡有贈予,都要反映這一變化——從“太平”改為“上帝”。23

艾約瑟和羅孝全此時看不到洪秀全聖顏,只是透過批注、詩文和詔書與之聯系。艾、羅二人其實對此也不必驚訝,除了洪秀全的家人和心腹之外,沒有人能見著天王。外國傳教士裏頭也只有羅孝全見過天王一次,其他傳教士即使獲準覲見,按禮儀由一群手執黃旗的侍從領至宮中,也只是對著空無一人的寶座枯坐幾個時辰,耳邊聽著贊美詩,看著祭案前的米和肉,香火裊裊升起,舒卷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