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 墻(第4/4頁)

25

三條穿過洋人商館和寓所的街道把行館區的房屋劃分成四塊寬度不等的街區,每塊街區都是店鋪林立。最寬的“靖遠街”(Old Chinese street)有十二英尺寬,“同文街”(New Chinese street)和新豆欄街稍窄一些。總的來說,這幾條街窄到幾乎動彈不得,被人擠得暈頭轉向,也可能被擡著四人大轎或挑著重擔的苦工狠狠撞上一下26。道士,尼姑,和尚,捕鼠人用扁擔掛著十幾只老鼠,算命先生,江湖郎中,換銀兩銅錢的人,從城外山上捉蟈蟈來賣的人——全都擠到這裏27。賣著洋人可能會喜歡的貴重物品的店鋪,用羅馬字母標著店主的名字,還用英文將貨品描述一番:象牙雕刻、玳瑁殼、珍珠母貝、各色絲綢、漆器、蟲魚花鳥畫或以著名戰役為題的畫,其中身穿紅色軍裝、頭戴三角帽的英國人在清兵槍炮猛擊下,直挺挺地列隊坐在地上。每買一件東西,都得從店主處取得文書或讓店主在貨單上蓋章,否則人離開廣州時,東西會被沒收28

1835年6月的一個晚上,在通往廣州近郊的一條小巷口處,一具死嬰躺在垃圾堆中的提籃裏,身軀彎曲,微微浮腫的頭顱掛在籃筐邊上。巷口很窄,一個從鄉間散步回來的洋人路過時不得不跨過提籃,他的腿還懸在半空的當兒,看到了籃子裏的東西。他又是驚訝、又是迷惘地盯著嬰兒的臉孔,而一群路過的中國人也以同樣迷惘的眼神看著他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