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劉裕,貴族中國的叛逆者(第6/7頁)

就在兩次北伐的間隙,劉裕還大舉用兵,平定了東晉政權內部的敵人們,其中包括自己的同族兄弟劉毅,以及最後一支掌握兵權的東晉皇室司馬休之。這時期雖然東晉政權仍然存在,但真正皇帝,已經姓劉了。平定關中平原的勝利,更讓劉裕的威望無以復加,尤其在中原地區,出現了老百姓自發組織慰問隊,迎接劉裕大軍的情景。得到關中平原以後,劉裕最想做的,不是乘勝追擊,平定整個北方,而是皇位。按照一些史料的說法,在平滅關中的時候,他立刻停止了進軍,火速返回南方,期間他的大將沈林子曾經勸阻,但劉裕卻說:“我不想做曹操。”言下之意,就是自己不願意像曹操那樣,等著死了以後再被兒子追認成皇帝,而是一定要活著的時候就成功做皇帝。這時候的劉裕,已經年近60,他確實等不及了。

但是等不及的劉裕,卻犯了大錯誤。在回南方前,他把防備北方的大權,交給了兩員大將王鎮惡和沈林子。這兩個人不和,之前一直是有名的,劉裕為了防止他們內耗,安排了自己的兒子監管,但是內耗還是發生了。先是王鎮惡被沈林子殺害,接著北方夏國趁機進攻,打敗了劉裕留守在北方的軍隊,東晉軍隊潰不成軍,倉皇退出了關中平原。好不容易收復的關中地區,僅僅幾個月就得而復失了,說是內耗加指揮失誤,不如說是劉裕的私心惹的禍。

但是在劉裕看來,他這個決定還是值得的,挾大勝的余威,劉裕返回建康後,不久就廢除了東晉皇室,並把東晉末代皇帝殺害。公元420年,劉裕正式登基,成為了“南北朝”時代“南朝”的第一個皇帝——宋武帝。

雖然劉裕出身低微,行事也以狡猾狠毒著稱,人品上很難說是好人,但就做皇帝的素質上,如果搞一次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割據政權的好皇帝評選,劉裕必定會名列前茅,能超過他的人,可以說屈指可數。

劉裕被後人最津津樂道的,恐怕就是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應該說他是魏晉以來中國用人制度的一個顛覆者。魏晉之後,隨著“九品中正制”的確立,中國歷代王朝,無論是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還是南方的“正統”東晉,都是清一色的以門第來論用人,這個局面,從劉裕開始改變了。劉裕用人,後人說他是“網羅幽滯”,也就是說選拔了大量寒門出身的人才,有的甚至是貧困出身。比如長期在他身邊出謀劃策的謀士劉牧之,就是布衣出身,後來在他北伐戰爭裏立下大功的王鎮惡、沈林子、檀道濟也都是清一色的平民,在他的統治團隊裏,寒門出身的人才,占有的比重越來越重。與此同時,劉裕也知道自己的改朝換代,注定會遭到世家大族的反對,所以在他即位初期,對南方的世家大族,也進行了殘酷的打壓。他很講政策,每懲治一個世家大族,都很講證據,曾經繁榮一時的士族,到這個時候已經完全腐化墮落了,罪名當然是不難找的。比如出身“江左衣冠”的豪門王家和謝家,都被他屠殺,京口貴族刁奎的家產,被他盡數分散給老百姓。他的這種打壓,自然有政治上的目的,但起到的效果,卻是“豪強肅然,遠近知禁”,東晉時期世家大族的威風,在劉裕登基後,被狠狠地殺下去不少。

但是重用寒門、殺士族的威風,當然不止為了作秀,更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除了整人之外,還要整制度,特別是在東晉的晚期,由於軍閥擁兵自重,國家一度陷入到分裂之中,這種局面,也是在劉裕登基後開始改變。他的第一個政策,就是把當時東晉的州縣大量合並,裁撤冗官,既節省了國家開支,又加強了中央的控制力,可謂一舉兩得。對軍事制度他也做了調整,在他登基之前,作為一個軍閥,基本是想打誰就打誰,他登基之後,為了防止武將有樣學樣,他把軍隊的調動權收歸到中央,大將外出征討,都需要配備朝廷的官員監督。這一條,在後來被人詬病不少,認為此舉掣肘了武將的權力,但就當時的局面來說,如果不這樣做,很有可能導致國家不斷發生兵變。劉裕這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從效果上看,可以說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從劉裕開始,隨著大量寒門階層得以進入最高統治核心,以及中央行政威權的加強,士族制度的瓦解,劉宋的強大,都是大勢所趨。

當然劉裕更知道,國家強大的根本,必須要在經濟上有所建樹,特別是當時的東晉,留給劉裕的,是一個十足的爛攤子。因為東晉末年常年的戰亂,大量農民逃亡,田地荒蕪,農業生產倒退嚴重。按照南北朝著名文學家沈約的記錄,劉裕登基時候的中國南方,許多曾經是農田的土地,在那時候已經荒蕪了,國家賦稅名冊上應該繳納賦稅的農民,好多都跑得不知道哪裏去了。劉裕登基後,把“重本務積”作為一個重點,所謂的“本”就是農業生產,所謂的“積”就是農業儲備。他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整頓農村戶籍人口,重新劃分土地,擴大自耕農的數量,即歷史上著名的“土斷”政策。其中關鍵的一條,就是他把東晉時期拖欠的農民賦稅,都減免了,原本逃亡的農民,這下可以放心回來耕種,中國南方在經過了長期戰亂之後,這時候又重新走上了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