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東晉桓溫,『奸臣』的英雄人生

在現代許多電視劇,特別是言情劇裏,某些反面角色,尤其是擅長搞陰謀詭計,大奸大惡,氣得觀眾恨不得沖上去咬幾口的奸角,往往都會有這樣一句通用的台詞:“大丈夫,要麽流芳百世,要麽遺臭萬年。”第一個說這句俗話的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就是東晉時代著名的權臣桓溫。

如果不了解歷史真相,把這句台詞,和說這句台詞的人對一下號,就很容易得出結論,這個人是個壞人,至少是一個奸人。在正史記錄中,作為東晉王朝少有的梟雄人物,後代史家對桓溫的評價,說法各異,有說他匡扶社稷的,也有說他是民族英雄的,但是主流的歷史學家,特別是持忠君觀念的大儒們,都眾口一詞地給他一個評價:奸臣、逆賊。然而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化人中,許多人都對他推崇有加,特別是著名的明末三先生中以研究史學著稱的王夫之和黃宗羲,都給了他至高無上的評價,王夫之說他“英略過人”,黃宗羲則說他“匡扶華夏第一人”,能夠得到兩位明末清初最傑出思想家的激賞,這個人無疑也是東晉時代的第一流傑出人物。

如果真研究這個人的一生,我們對他的稱呼,恐怕還要改一改。無論他忠也好,奸也好,說他是“第一流”,是不對的,他應該是東晉時代中國南方政權的第一傑出人物,在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出現之前,基本無人可以和他比肩。

而他一生的忠奸難辨,後世評價各異,說到底,還是因為他的優秀。

桓溫,公元312年出生,祖籍安徽懷遠,比起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傑出人物都出身寒門,桓溫的家族相當不簡單。早在東晉建立前,他所在的家族桓家,就是江南王、桓、虞、謝四大家族之一。這四大家族,是江南名聲最顯赫、地位最崇高的四個名門望族,在整個三國兩晉時期,都是當地的絕對翹楚。出生在這樣一個優秀的家族裏,桓溫人生的起點自然非常高。

桓溫不但生得好,他的才能也同樣超群。他最早出名,是在他剛滿周歲的時候,方式也格外特殊——哭出來的。那一年,當時的名士溫橋到桓家做客,聽到小桓溫正在嚎啕大哭,當場大驚,二話不說,央求桓溫的父親桓彝,非要摸一摸小桓溫。摸完了之後贊嘆說,你的兒子哭聲嘹亮,一聽就有英雄氣,骨相更奇特,將來一定是成就大業的人。桓家上下聽到這個評價,自然高興異常,因為是溫先生說的話。為了能夠讓這段預言應驗,就給他取了一個帶“溫”字的名字:桓溫。

雖然溫先生當時說得信誓旦旦,但觀桓溫父母的成就,小桓溫要想超越他的家族,尤其是超越他的父親,難度還是相當大的。桓溫的父親桓彝,是當時的名將,他曾經做過宣城太守,是守望一方重地的封疆大吏,而且他的官位和聲望,不僅靠顯赫的家世,更是自己一刀一劍拼出來的。戎馬生涯中,他擊退過北方政權的進攻,也鎮壓過東晉內部的叛亂,多年以來戰功赫赫。桓溫16歲的時候,發生了東晉歷史上著名的“蘇俊之亂”,受命鎮壓叛亂的桓彝,死在了和大將韓晃的戰鬥中。這場戰鬥打得相當激烈,桓彝只有不到敵人三分之一的兵力,卻悲壯拼殺到最後,最終悲壯殉國,其慷慨忠烈,讓當時的東晉名士皆為他動容。少年喪父,對桓溫來說是一個悲劇,不過他也因此登上了人生的第一個台階,事後,為了安撫喪父的桓溫,東晉皇室將女兒安康公主嫁給了他,16歲的桓溫,就這樣搖身一變成了駙馬爺。忠臣之子的身份,外加駙馬爺的特殊地位,年少的桓溫,已然迎來了一條平步青雲的康莊大道。當然,桓溫父親的這段忠烈往事,在後來也成為許多人批評桓溫的口實,一是因為他後來成為“奸臣”的所作所為,二是因為他做將軍後,在戰場上,總是缺少一股他父親決死一搏的膽氣。

桓溫的發家之路,在我們今天看來很匪夷所思,但在當時卻是很正常的。東晉選拔官員的主要考評條件,就是他的門第,位高權重的職務,都是要留給那些位高權重的家族的,像桓溫所在的桓家就是其中之一。這種世襲制度,是魏晉南北朝時代中國特有的政治現象,也因此造成大量草包成為國家的掌舵人,對後來南北朝各個政權的衰弱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桓溫所在的時期,還是士族世襲制度的早期,這時候的士族階層,還屬於精英輩出的階段,桓溫,就是其中最閃亮的一個。他政治才能開始冒頭,始於23歲那年,他受命擔任瑯琊內史,這是一個地方官,主要任務就是安置那些從北方逃難到南方的流民們。一般年輕人想要證明自己,主要方法就是埋頭工作,低調做人。這時候的桓溫卻反其道而行之,他一不低調,二不幹活,反而是大搖大擺地耍大牌,明確地對東晉政府說不,拒絕前往就任,可謂是牛到了極點。如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放在現代,肯定會遭口誅筆伐,但在當時誰讓人家是士族呢?結果,同樣是士族出身,且與桓溫家世代交好的虞家名士虞翼替桓溫說了好話,他向東晉成帝推薦說:“桓溫是一個有才能的人,皇上你不能用看待平常人的眼光看待他,何況他是你的女婿,你應該重用他,如果國家有難的話,他一定能成為拯救災難、匡扶社稷的人。”對虞翼的這番話,晉成帝也同意了,因此,23歲的桓溫,得以擔任了當時位高權重的徐州刺史。當時的徐州,正面臨北方政權的進攻,軍事壓力特別大,桓溫到來之前,當地防守邊將的主要辦法,就是緊閉城門,消極防禦,結果連農田也荒蕪了。桓溫到了以後,認為這樣做只能越守越窮,采用了以暴制暴的方法。他招募大批當地飽受敵人劫掠的農民,組織精銳軍隊,每當發生敵人襲擾事件後,就組織軍隊深入敵後,對敵人進行報復打擊,日久天長,原本戰火頻繁的徐州地區,竟然從此無人敢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