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東晉桓溫,『奸臣』的英雄人生(第3/6頁)

但東晉大多數士族是不懂的,因此桓溫的奏議,遭到了許多大臣的反對,包括當年舉薦桓溫的何充,關鍵時刻,桓溫兒時的另一個朋友,當時的名臣劉炎,堅決地站在了桓溫的一邊。此時劉炎正得晉安帝的寵信,說話很有分量,他認為桓溫的主張是可行的,甚至對晉安帝說“觀其蒲博,不必勝,則不為”。他這句話真可謂說到了桓溫心裏,桓溫打仗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謀而後動,沒有百分百的把握,他絕對不會打。

公元347年三月,桓溫率領荊州大軍,開始了西平成漢政權的戰役。在進入四川之後,桓溫采取了一種更瘋狂的打法,他把軍隊中所有的老弱兵馬,都留在四川外圍的彭山縣看守輜重,自己親自挑選了精壯士兵組成突擊隊,每個人只帶了3天的幹糧,以示有進無退之心。在作戰之前,他親自發表演說,並且給士兵們展示,他和士兵們一樣,只有3天的幹糧,如果打不贏,死就死在一起。這一招果然激得三軍士氣高漲。戰鬥打響後,東晉軍隊大膽突擊,從彭山縣直接抄小路插入到成都,在成都西南與成漢皇帝李勢展開決戰,給成漢政權來了個“黑虎掏心”。在之後的成都之戰中,成漢軍隊更被桓溫“掏”慘了,這一戰打得格外艱苦,成漢軍隊背水一戰,個個奮勇沖鋒,急行軍3天且糧食已盡的晉軍漸漸不支。最危險的時刻,桓溫的參軍龔戶戰死,桓溫自己的戰馬也被敵人的弩箭射中,危急之下,桓溫換馬再戰,昂首站在敵人弓弩最密集的地方,他的身先士卒,激起了全軍的死戰之心,三軍奮勇沖殺,決死一搏的成漢軍隊,最終倒在了更堅韌的桓溫面前。此戰成漢軍被斬首2萬多人,幾乎全軍覆沒。東晉軍隊也傷亡慘重,桓溫本人5處受傷,最嚴重的一處,肩膀被敵人的弓箭射穿,血流不止。但桓溫卻若無其事,和士兵們談笑風生,在慰問完了士兵後才接受治療,相當有魏晉風度。戰後,成漢國主李勢投降,桓溫卻對李勢的妹妹一見傾心,娶她做自己的小妾,並留下了“我見猶憐”的感慨。自此,淪陷近半個世紀的四川大地,基本全境收復。

四川的收復,對於東晉政權的鞏固有著重要意義,四川大地物產豐富,經濟上的意義不用說,軍事上的意義同樣重大。整個的南中國漢地,基本被東晉連成一片,四川成為了東晉抗擊北方政權侵略的堅定大後方。政治上的號召意義更是無可估量。東晉用行動告訴天下,特別是告訴在淪陷區的百姓們,東晉不是一個偏安的政權,他們會利用一切機會,完成光復河山的夢想。

收復四川之後,桓溫一戰成名,儼然成為了東晉朝廷裏的第一戰神。但是“功高震主”的猜忌,也隨即到來了。收復四川,只是桓溫戰略計劃中的第一步,他一生最大的夢想,是光復北方的山河。比起戰前內外局面的順風順水,之後東晉的政治形勢,越發對桓溫不利。這時候的東晉政權,士族當道,雖然此時的士族,還保持著對國家的責任心,但是在收復北方的問題上,東晉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收復四川之戰打響前的各派爭論,其實只是表象,關鍵問題是東晉政權是依靠江南本地名門望族的擁立才得以紮根的,如果東晉成功光復北方國土,勢必會遷都回經濟人口更為發達的北方地區,那麽江南世家大族對於東晉王朝的價值也就不大了。如果這樣的話,就會導致整個江南士族的失勢,所以在保衛國土的問題上,江南的士族們可以團結一致,桓溫早年鎮守徐州的戰功,也可以得到士族上下的贊賞,因為這時候的桓溫,是他們的保護者。西征四川雖然意見不一,但這也不是原則問題,畢竟四川的獲得,可以增強東晉的防禦,也是符合東晉江南士族利益的,唯獨北伐不行。北伐意味著破壞整個江南士族的利益,得益的人,或許只有趁著軍功確立地位的桓溫。

所以桓溫在收復四川後,雖然數次要求北伐,但是都泥牛入海。這時候的桓溫已經是“民族英雄”,威望甚高,晉安帝個人的地位,也同樣離不開桓溫家族的支持。當時東晉主要的軍隊,是由南逃的北方漢人組成的,他們之所以作戰勇敢,主要原因就是為了有一天可以打回家鄉,如果不擺出一點北伐的姿態,軍隊的情緒是很難安撫的。所以桓溫的面子還是要給的,最後晉安帝折中了一下,同意了桓溫要求北伐的主張,但是在人選上,卻選擇了外戚殷浩。如意算盤打得很好,如果打贏了,那是殷浩的功勞,正好可以用殷浩來壓制桓溫,如果打輸了,只要能把大部分主力部隊帶回來,也能對上下有個交代。這個殷浩,半點能力沒有,不但打了敗仗,還差點全軍覆沒。戰敗的消息傳來後,全國上下群情激奮,特別是士族中的“北伐派”,紛紛強烈要求啟用桓溫北伐。就這樣,原本晉安帝不想用的桓溫,成了必須要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