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楊震向東漢腐敗“亮劍”(第4/8頁)

之所以如此“直升機”,同把持朝政的鄧氏家族的賞識是分不開的,起初鄧太後邀請楊震,本是想拿他做“招牌”,借他的名望鞏固勢力。但楊震入鄧鷺大將軍府後,與鄧鷺幾番深談,對時局看法切中時弊,對大漢朝各州郡民情更如數家珍。鄧鷺贊嘆之下,遂向鄧太後推薦:“楊公有救時之才也。”然後楊震就“直升機”了,目的,當然是讓他去“救時”。

可此時東漢的朝局,早已不是楊震年輕時的盛世光景了,論境況只當得四個字——內外交困。

此時正是漢安帝劉祜在位時期,他即位時才13歲,國家大權由其母鄧氏為首的外戚集團把持。他即位之前,其父漢和帝劉肇留給他的,是一個危機四伏的爛攤子,他即位之後,國內外矛盾一並爆發,西北有西域諸國叛亂,東北有鮮卑烏桓擾邊,北方南匈奴也扯旗造反,內政方面,鄧氏外戚掌權引起部分朝臣不滿,相互間爭鬥厲害,長久積累的土地兼並問題開始爆發,河南、山東、河北等地相繼發生農民暴動。偏偏天災也來湊熱鬧,從漢安帝即位初期的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起,大規模自然災害接連發生,先是全國37郡遭受水災,接著河西諸郡鬧旱災,山東河南兩省又遭雹災,國庫儲備捉襟見肘。永初二年、四年,東漢政府兩次下令,允許在押犯人交錢贖罪,以補充國家財政。國事維艱,可見一斑。

好在彼時把持朝政的鄧氏一脈還是有作為的,大將軍鄧鷺主動提出削減封地和俸祿,倡導節儉以共度難關,為人處事也低調得很,多次婉拒朝廷賞賜。太後鄧綏更是直面困局,選賢任能以“救火”,楊震,正是其中之一,他所赴任的荊州地區,是“重災區”。

荊州,在東漢的時候已是重鎮,這個後來三國時期孫劉兩家爭得頭破血流的戰略要地,此時亦是東漢王朝的經濟支柱。當地物產豐富,有“天下稅糧出荊襄”之說,可謂東漢王朝的“錢袋子”。可楊震到任時,這“錢袋子”卻早已被戳得滿是窟窿。荊州當地,是東漢諸多“望族”的盤踞之地,土地兼並越演越烈,中央的賦稅越收越少,楊震的前任刺史,竟然虧欠了中央6年的賦稅,主要的“欠稅戶”,是那些把賦稅轉嫁給平民的“望族”們。此外農民暴動也不斷,南郡、江夏等地不少農民落草為寇,與官府作對。與此同時,荊州南部的“山越”等少數民族也時時造反。種種問題,真如一團亂麻。

面對著一團亂麻,楊震“亮劍”了。他的招數顯然是剛猛型的,既然是亂麻,那就快劍斬亂麻,先找到關鍵的問題,然後往死了砍。

荊州的問題大體就是這樣:“望族”們兼並土地,導致社會矛盾激化,政府收入銳減,農民沒活路,沒活路了就要造反,政府沒錢,只能幹著急,部分蠻族部落也乘虛而入。問題症結在“望族”們身上。

“砍”之前,先得整頓內部,別看國家窮,官場的“吃喝風”卻熱鬧,楊震到任沒幾天,各路衙門爭著請,楊震婉拒:還是來我家吃吧。刺史大人宴客,“下官”們當然受寵若驚,呼啦啦來了一群,卻見桌上幾盤家常菜,半點葷腥都沒用。眾人咽不下去,楊震卻吃得很香,一邊吃一邊給大家算賬:農民日子多辛苦,一頓飯得花多少民脂民膏,邊算賬邊抖落眾官員們的“爛帳”接著大手一揮,門外的兵士應聲而入,飯桌邊的“下官”們當場癱了一片,接著楊震循循善誘,拿出當年教育學生的耐心來,挨個做思想工作,大談為官清廉的重要性。恩威並施下,眾“下官”們慌忙爭相表決心,願跟著大人赴湯蹈火。

整頓完了就動手,先拿荊州當地最大的望族杜家開刀,這家族不簡單,僅在中央做官的親戚就有十來個。砍!杜家長子當即被綁來了,你家平時做的不法事,我這裏都查清楚了,兩條路,一條退地,一條照“黑名單”抓人。不服?打!再不服?抓!打完再抓,抓完又打,折騰了沒多久,杜家慫了:服!

杜家慫了,其他“望族”們也只好認輸,重新清丈土地,追繳欠稅,上交不法財產。“楊青天”的名號傳出去了,各地“草寇”們主動自首,楊震既往不咎,查清了近20年的荊州土地賬冊,重新劃撥土地給農民,東漢王朝的“錢袋子”,總算把窟窿補上了。荊州南邊的“山越”民聞訊,也慌忙前來請罪,楊震公正處理,屬鬧事“慣犯”的嚴辦,屬被“望族”們逼迫的一律從寬,更為少數民族發放農具,幫助他們轉為農耕生活。在楊震到來之前紛亂不休的荊州地區,至此終於重歸太平。官場第一劍,“砍”漂亮。

荊州局面安定了沒兩年,楊震又得到了調令——調任東萊太守。這是個比荊州“鬧災”的更厲害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