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門閥分裂了東漢

東漢有這樣一首民謠:州郡記,如霹靂,得詔書,但掛壁。這句話翻譯成白話的意思就是:州郡的文書,像霹靂一樣厲害,甚至連皇帝的詔書,跟州郡的文書比都不如,只能掛在墻上當擺設。在“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這樣的情形似乎不可思議,但是在東漢王朝,這卻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這句話所說的事實,就是東漢門閥大族的強大,乃至取代了中央的統治地位。

說東漢門閥制度形成,許多人也許會疑惑,西漢同樣是掃平群雄建立,同樣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為什麽沒有形成地方上經濟壟斷,政治上尾大不掉的門閥勢力,相反在東漢,從中期開始,門閥勢力就日益做大,最後甚至中央政府對他們也無可奈何?要了解這個問題,要從東漢、西漢兩個王朝建國的不同形態說起。

東漢西漢兩大王朝的開國皇族,雖然同屬一個宗族,但卻有一個根本的差異:出身。

所謂的門閥,就是世代傳承的大家族,這種大家族如果想代代做大,必須要做到一件事情:就是政治上的世襲,人才上的代有人才出,所謂三代才出一個貴族,道理就是這樣。

這個道理放在兩漢的開國上,就明顯對比出了涇渭: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們,和劉邦一樣,大多都是草根出身,其本身的文化素質不高。雖然其中很多人都世襲爵位,但到了開國後,卻是“富不過三代”,第一代人或許可以保持富貴,往後的“富二代”們,就一代不如一代。與此同時,西漢王朝對功臣勛貴們,采取極端的打壓政策,拼命壓制其生存的空間,特別是家族中有人為漢王朝立下大功的,其結果,無不是遭到朝廷的猜忌。比如李陵在給蘇武的書信中,就詳細闡述了西漢王朝對功臣的態度,即凡是立過功勛的功臣,最後都沒有好下場。所以,在西漢王朝整個200年歷史中,地方上的豪門大族出了不少,勛貴豪強出了不少,名門出了不少,卻都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今天你牛氣兩天,明天我囂張一把,根本不能持久。外加漢武帝時期通過經濟改革,對地方豪強采取極端的剝奪政策,尤其是告緡、算緡等政策的實施,通過強行征收個人所得稅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剝奪地方勢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出門閥相當得難。西漢時期各個家族中,真正風光長久的,不過是少數幾家,而且以“富不過三代”的定論,幾乎很少有三代以上持續風光的。

東漢卻不同的,劉秀本人就是皇族出身,其身邊的主要幹將,大多都是地方上的大族,這些人遠非早年劉邦身邊的“窮泥腿子”可比,屬於有文化有思想的一代人,整體素質相當高,在攫取權力和教育後代,保證家族長遠富貴的深謀遠慮上,都遠遠強於西漢時期的功臣們。這樣的局面下,東漢的開國功臣們,其家族的風光,持續的時間也就更長。比如最早跟隨劉秀的耿家、竇家等,最後都世代富貴,子孫世代成為漢帝國的棟梁之才,不知不覺之間,他們就成了壟斷國家大權的家族,即門閥的“雛形”。

東漢帝國的經濟政策和對待功臣的政策,也為門閥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做門閥,光有身份不行,需要有錢有土地,東漢初期開始的休養生息政策,給門閥們提供了經濟上的便利。同時劉秀被後人津津樂道的“厚道”,也為門閥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比起祖宗劉邦大殺功臣來,劉秀做到了和功臣們同享富貴,雖然在東漢建國後,他果斷采取了“退功臣”的政策,即削奪功臣們手中的軍政大權,但劉秀的政策,是以“富貴換權力”,即給予功臣們經濟上的特權,極高的政治地位和榮寵,換取他們實際的權力。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東漢初期開國功臣們的迅速壯大,其家族勢力在地方上的日益膨脹,代代繁殖,最終成為權鎮一方的“門閥”。

門閥制度產生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儒家經學的興起。

東漢時期的門閥,分為兩種人,一種是勛貴豪強派,一種是文化派,這兩個派系並不矛盾,相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東漢早期的名臣,甚至開國皇帝劉秀本人,都是受儒家思想教育出身,其功臣中多人,後來也都成為東漢著名的儒學大家。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讓家族的傳承,除了子孫的傳承之外,更多了文化傳承這麽一條路。隨著東漢國家的穩定和文化的普及,儒家的師生關系、學派關系,隨著其門生越來越多地進入政壇,成為了一個盤根錯節的利益關系網。比如後來東漢時代著名的清官楊震,其家族弘農楊氏,既是學派,也是門閥,其門閥的成員,不只包括家族子弟,更包括師生故吏,整個漢帝國的最高統治權,就在這樣的關系網中,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走動中,漸漸呈現了架空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