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門閥分裂了東漢(第2/2頁)

東漢時代門閥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在漢和帝之前,是門閥政治的雛形時期,在漢和帝到漢順帝之間,是門閥政治的壯大時期,在漢順帝直至東漢滅亡,是門閥制度的徹底確立時期。

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期,是門閥政治的雛形時期。這段時間的東漢帝國,尚能注意權力的平衡,采取了權力收歸中央,建立中央集權的政策。比如收攏地方的兵權,地方太守的帶兵、調兵職權,都被盡可能地收回到中央來。與此同時,漢光武帝還格外注重任用酷吏,他在位的時候,如強項令董宣等人,都是豪強們所畏懼的人物。漢光武帝劉秀苦心建立的,是一個他心目中的政治平衡,即享有高榮耀的勛貴們,並不掌握實權,只有經濟上的特權和地位上的尊榮,而真正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卻是那些品級低微的小吏們。兩種權力的相互制衡下,才會有中央集權的神聖不可侵犯。

所以在漢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三代,漢朝皇帝的拳頭,其實都是向下打的,即不斷的出台各種政策,盡可能地打壓勛貴的勢力,不給他們掌握國家政權的機會。這時期東漢帝國的人才選拔制度也比較完善。東漢全盤繼承了西漢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即“孝廉”制度,在地方上由州郡推舉人才。從理論上來說,這種選拔人才制度,能做到相對公平公正,西漢時期的諸多人才,都是寒門出身。比如漢武帝時期,曾經做過丞相的公孫弘,原本就是一個農村的放豬郎,擔任過丞相的主父偃,是一個遊學四方不被重用的窮儒。在西漢帝國的早期、中期、晚期,都有大量平民出身的才俊進入權力的最高層,但在東漢帝國照搬了西漢的孝廉制度後,這一切不但不可能,反而成為與門閥制度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方式。

孝廉制度的存在,即給了門閥制度做大的機會,又讓其本身的公正性名存實亡。孝廉制度的核心,在於地方官舉薦優秀的俊才,但是隨著門閥制度的壯大,豪門們在地方上擁有越來越多的影響力,因此人才的選拔,也越來越多的受到豪門們的影響,發展到最後,甚至成了豪門們輪流坐莊的權力遊戲。而西漢儒家的壯大,也同樣對門閥制度影響頗深。儒家的師承關系,乃至師門關系,在東漢時代已經日益完整,帶來的結果,就是所謂的孝廉舉薦,對象往往都是同一師門裏的自己人,不在這圈子裏混的寒門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享有這樣的機會。如此種種,帶來的問題就是門閥們,通過這個名義上公正的孝廉制度,越來越多地占據要津。這一段變化,主要存在於東漢和帝至東漢順帝之間的時期。

在東漢的晚期,門閥制度的正式確立,要拜一場大起義:張角的黃巾軍起義。在黃巾軍起義的打擊下,東漢帝國分崩離析,原有的軍事體系徹底崩潰,為了挽救危局,東漢政府采取了允許各地自募鄉勇的政策,帶來的後果,是始料未及的,大批門閥紛紛借機擴張勢力,觸角伸到了中央集權的最後一個禁區——軍隊。結果各地的門閥,就成了盤踞各地的諸侯,天子則成了大家的招牌,而不再是效忠的對象。後來的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乃至三國局面的形成,都是由此而肇始。

門閥制度不但影響到了漢朝,相反,門閥制度非但沒有因為東漢的滅亡而滅亡,反而繼續發展,到了南北朝時期,更成了壟斷當時中國權力的士族階層。這樣的政治局面,一直持續了數百年,直到唐宋時期,隨著科舉制度的實行,原有的門閥制度才日漸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