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楊震向東漢腐敗“亮劍”(第3/8頁)

對這個學派,楊震自然不陌生,他的父親楊寶也是歐陽派弟子,學起來自然駕輕就熟,外帶學習刻苦勤於思考,不但成績優良,更善於繼續總結,所以進步極快。楊震20歲那年,一件事情的發生,讓老師恒郁確信楊震已經可以圓滿結業了。

事情是這樣的,某一日恒郁開班講課,說到了西漢歐陽派先賢——漢元帝時代名臣歐陽地余清廉自守的故事。這位官至侍中的大儒一生清貧,去世時家無余財,更留遺言給子孫:“死不接受官府賞賜。”如此“廉政模範”,自然讓眾學生欽佩不已,紛紛表態要學先進,輪到楊震,卻是長長的“唉”了一聲。

恒郁奇怪了,這個平時聽話的好學生咋啦?敢對先賢不敬?剛要張口訓斥,卻聽楊震低頭感慨說:他雖然清廉,可那時官場風氣敗壞,貪腐橫行,難道他就沒有過失嗎?

敢議論“先師”的不是,忒狂了吧,恒郁怒從心頭起,正準備卷袖子拿戒尺體罰,卻見楊震擡起頭,炯炯的目光盯著老師,擲地有聲,說出了一個他奮鬥終身的理想。

儒家弟子當清廉自守,更要鏟奸除惡,匡扶社稷,如此方不負聖人之教也。

此語一出,滿座皆驚,恒郁愣了半響,認真地,仿佛第一次認識他這個學生似的,終於,他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長長地出了一口氣,欣喜地對楊震說:“你有如此抱負,這很好,但更要多歷世事,體察民情,方能如願啊。”

楊震就這樣畢業了,本來恒郁想推薦楊震入朝為官,但楊震拒絕了,他放棄了京城戶口,打點行裝回到了陜西華陰老家,一面奉養老母教導弟弟,一面憑著在恒郁門下的所學子承父業——教書。他在華山腳下的牛心谷,把父親辦過的學校重新打理起來。這一教,就是30年。

楊震的教育工作做得很不錯,東漢時期教育界陋習頗多,做學生的不但要鞍前馬後伺候老師,還得幫老師家挑水種菜,既當學生又當長工。楊震把這些全廢了,他從來不使喚學生幹私活,更寬厚地對待每一位弟子,但治學卻極其嚴謹,身體力行教導他們讀書做人。

這麽好的老師,招生自然不愁,學校門庭若市,四裏八鄉的學子們擠破頭皮來報名,把牛心谷擠成了農貿市場,當地也因此得名為“楊門槐市”(牛心谷槐樹甚多)。不幾年,學生人數就突破千人。事業壯大了,分校也就開起來了,楊震又相繼在陜西華陰雙泉學館、河南靈寶豫靈鎮開班授徒,一教又是十數年。他辦學一不求發財,從來不收“天價報名費”,且對不同家庭的學生一視同仁;二不辭辛苦,不遠千山萬水,在幾大分校之間來回奔波,為的就是一件事——傳道,傳播儒家聖人之道。彼時的他,已是東漢知名的“模範教師”。

東漢沒有科舉,想當官,主要是通過“舉孝廉”,即由地方官推薦當地名士入朝為官。楊震的條件早夠了“舉孝廉”的標準,教書育人30年間,各地“分校”所在的地方官有不下20次推舉他,但楊震每次都堅決推辭。日久天長,他的辦學事業達到了頂峰,門下弟子3000多人,其弟子虞放、陳翼等人皆成了東漢名臣,因其在教育戰線上的傑出貢獻,外界甚至送給他一個崇高的雅號——關西孔子。

當然,這30年楊震除了做“孔子”外,也幹了許多其他事。比如他每到一處講學,皆關心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在河南還順便幫助農民改裝農用水車,給地方官提更新農具等合理化建議,他還喜歡將所到之處的民情記成日記,時常翻檢查看。民間的疾苦,因而了然於胸。30年間,他其實在“磨劍”。

直到東漢永初四年(公元110年),楊震50歲時的一天。

那一天按照史料的記載,有一部分是神話,說楊震那天正在講課,突然有一只鸛雀飛進課堂,口叼3只鱔魚放下,撲棱著翅膀飛走了。楊震不解,找人詢問,得到答案是:“鱔魚是做大官的象征,3只鱔魚,說明你將位列三公。”然後,楊震就放下教鞭,從此入朝為官。有一部分則不是神話。彼時在位的漢安帝母親鄧太後賞識楊震,從是年一月開始,連續3次由其兄長——大將軍鄧鷺親自登門邀請,終打動楊震。“鸛雀送鱔”的故事與其說是神話,不如說是坊間對楊震的一個期待,期待這個品行高潔的“關西孔子”,能親手書寫一段鏟奸除惡,振奮朝綱的神話。

這時起,劍光閃動,青鋒出鞘,劍客楊震,來了。

他面對的,是東漢官場陰影重重的黑雲湧動。

當官要看資歷,楊震入仕的時候雖年過半百,卻著實是個“新人”,照樣要從基層幹起。

但楊震這個“基層”卻升得很快,先是在大將軍鄧鷺身邊做了兩天幕僚,接著又外放到河北襄縣做縣令,其實是“掛職鍛煉”,“鍛煉”了沒兩個月,是年秋天,即被正式任命為荊州刺史,成為權鎮一方的封疆大吏,這速度,實在是“直升機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