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七國之亂,大亂有大治(第5/6頁)

說到漢帝國的平叛,雖然最後的平叛者是周亞夫,但是最早為漢帝國定下平叛方略的,卻是削藩的倡導者晁錯。早在削藩令醞釀時,晁錯在給漢景帝劉啟的奏疏中,就提出了“以梁國為屏,以齊地為隙”的平叛方略,即利用梁國堅固的防禦陣線,阻止叛軍的北進,再以重兵從齊地突破,達到迂回殲滅叛軍的目的。但是在叛亂早期,面對連戰連敗的局勢,漢帝國還是準備不足,而劉濞“誅晁錯”的口號,更一時蒙蔽了很多人。為了暫時穩住局勢,漢景帝誅殺了晁錯,現在有人把漢景帝誅殺晁錯,看成是為了贏得平叛時間所做的“緩兵之計”,但事實上,當時漢景帝已經是平叛之心大沮。在殺掉晁錯後,他曾經問從前線歸來的使者鄧公:“聞晁錯死,吳楚罷不?”可見當時的漢景帝,已經打算息事寧人,求得一時太平。但是鄧公的回答卻給了漢景帝當頭一棒:“吳為反數十歲也,其意不在錯也。”這才讓劉啟徹底明白了劉濞的用心,劉濞自己的行為更表明了態度,他狂妄地自稱“我意為東帝”,奪取天下之心,已昭然若揭。

既然劉濞要反到底,漢帝國也要奉陪到底。漢帝國被委任平叛的主帥,是太尉周亞夫。與此同時,漢帝國還派遣兩路偏師牽制,一路是欒布的軍隊,用以平定齊地;一路是驪寄的軍隊,用以對付趙國。此時的漢帝國,在兵力對比上,比起叛軍是嚴重的劣勢,人口和經濟資源更不及。在叛亂發生後,漢帝國的府庫為之一空,為了籌措軍費,漢帝國甚至不得不向關中的富商巨賈告貸。所以,雖然梁國憑借著防禦城池抵擋住了吳楚聯軍,齊地的叛亂也暫時成了相持局面,但以漢帝國此時的經濟能力,拖是根本拖不起的,速戰速決才是上策,但此時漢帝國動用的全部兵力,加起來不足10萬,速戰又談何容易?

所以周亞夫在臨危受命之後,他的平叛政策就一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早在臨危受命時,他就向漢景帝言明:“楚軍彪悍,難於爭鋒,願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就是說,他要以梁國為誘餌,吸引吳楚聯軍的攻擊,然後抄吳楚聯軍的後路,斷絕他們的糧草供應。此舉在當時是冒著非常大的政治風險的,梁王劉武不但是漢景帝的親弟弟,更是竇太後最寵愛的兒子,得罪了梁王,也就意味著得罪了當時的西漢皇室。在七國之亂結束後,周亞夫最終遭到了漢景帝的清算,以謀反罪被逮捕,死於牢獄之中。悲劇的緣起,就在於這場戰爭。

戰事打響之後,梁國重鎮睢陽遭到圍攻,梁王數次派人向周亞夫求救,周亞夫都置之不理,僅命將領李廣帶領少數部隊前往救援,吳楚聯軍50萬人攻打睢陽日烈,這一戰成就了後來的“飛將軍”李廣。在戰鬥中,原本是騎兵的李廣登城作戰,憑借其精妙的射術不斷狙殺吳楚聯軍的將領,成了當時戰場上最牛的狙擊手,他驍勇的身手也得到了梁王的贊賞。但局面依舊危急,雖然睢陽之前做足了戰爭準備,儲備了大量的糧草,但是弩箭儲備卻嚴重不足,被圍困兩個月,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打到最後,梁國軍隊不得不把棉衣掛在城池上,澆上水來吸附敵人的弩箭,而梁王劉武更是身先士卒,親自站在城池上督戰,激勵全城軍民萬眾一心。

睢陽城的決死抵抗,給了周亞夫施展自己戰略的時間,趁吳楚聯軍猛攻的機會。周亞夫派兵從昌邑出發一路南下,一舉奪取了泗水入淮之口,吳楚聯軍的糧道就此斷絕。聞聽噩耗的劉濞無奈,只好撤回對睢陽的包圍,轉而與周亞夫決戰,然而這時候的作戰地區,是在江淮平原的平地上,漢軍的主要部隊是南軍和北軍,這兩支軍隊長期的“假想敵”,是北方彪悍的匈奴騎兵,其作戰方式也是以騎兵和戰車防禦為主,雖然人數比較少,卻都是身經百戰、優中選優的精銳。相比起來,吳楚聯軍的成員,大多數都是臨時征召的境內平民,作戰經驗極其匱乏,真刀真槍地開練,相當吃虧。淮北之戰中,10萬漢軍氣勢如虹,將幾十萬吳楚聯軍打得大潰,殺敵數萬人,而這個時候,梁國的軍隊也趁勢反攻,原先形勢大好的劉濞,這下被夾在了梁國和周亞夫之間的夾板裏,基本歇菜了。

但吳王劉濞是不想歇菜的,為了挽救危局,他決定率軍發起最後的攻勢。在安徽下邑,吳王再次對周亞夫發動了反擊,周亞夫這次更賊,並不直接與吳王交兵,而是先故意撤退,再以騎兵抄襲吳王的後路,結果幾十萬吳軍遭到前後夾擊,再次發生崩潰。吳王劉濞僅帶著數千人逃亡東甌國,見風使舵的東甌人怎容得了他,吳王劉濞剛到,就被東甌人砍了腦袋,送給周亞夫請功,而和吳王劉濞合兵的楚王,也在吳王劉濞兵敗後自殺。至此,七國之亂的兩大勢力,吳國與楚國,僅經過兩個多月,就被周亞夫撲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