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十六世紀的中國海商們

2005年作家李敖在北大演講的時候,曾有一句發人深省的名言:5000年來,我們總以為敵人來自於草原,直到吃了虧挨了打才明白,我們真正的敵人來自於海上。

從其演講的內容看,這句話所指的對象,是鴉片戰爭及其後的中國,但明王朝,恐怕對這句話也會體會至深。從建國開始,明王朝的主要戰略防禦重點,就是北方的蒙古部落,從朱元璋起就修築長城,北方設“九邊”,囤積雄兵百萬,到朱棣時更遷都北京,加強北部防禦。來自於海上的威脅,從元末明初開始,先是倭寇的持續騷擾,屢剿屢不絕。不過在明朝中前期,多是小打小鬧。從明朝中期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登基開始,倭寇卻成為困擾整個明帝國的大患,從山東到浙江再到廣東福建,倭寇肆虐中國東南沿海長達20年,這期間葡萄牙殖民者、西班牙殖民者相繼來犯,東南沿海百姓慘遭屠戮無數。海上的敵人,漸成中國邊防大患。

翻檢明朝中期有關“海患”的各種史料時,我們卻驚訝地發現了如下的幾個新名詞。一是“奸民”,多出現在有關葡萄牙殖民者入寇的各類記錄中,稱葡萄牙殖民者是以沿海“奸民”作向導,繼而侵擾中國東南沿海,起先只是少數人,後來卻有“人心思亂,百姓紛紛為奸民”的記錄。二是“真倭”、“假倭”,真倭容易理解,多是來自日本的海盜倭寇,假倭卻魚龍混雜,有“海匪”、“海寇”、“海賊”,都是沿海當地華人。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假倭”騷擾的次數和規模,要遠遠大於“真倭”。如此奇景,確為先前歷史所罕見。不管“奸民”還是“假倭”,卻都折射出了另一個新名詞:明朝中期,中國東南沿海的華人海商。

在明王朝立國後的一個多世紀裏,“海商”,其實是一個非法的詞。

戰國時期開始,中國東部沿海就有以海外貿易謀生的商人群體,到唐宋元時期,中國沿海的海商已然漸成規模,甚至一度達到極盛之景。比如中國東南沿海邊民大規模地移居東南亞,就是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的。到宋元時期,中國的海外貿易曾達到頂峰,東部的泉州、寧波、廣州等港口,皆為國際化貿易港口。元朝末年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中,東南沿海起事的張士誠、方國珍等人,皆與東南沿海業已壯大的海商勢力有密切聯系。比如張士誠麾下的諸多將領,皆是海商家族出身,方國珍雖是販鹽出身,卻是以聯合海商,“嘯聚海上”的方式起兵反元。《元史》說東南元末農民大起義時,說“東南海寇四起,交相為亂”,誠為實情。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從爭天下開始,至最後一統河山,對海商采取的是嚴厲打擊策略。在明王朝鼎定天下後,朱元璋先是嚴厲打壓江南富豪,尤其是有海商背景的富戶們,不但課以重稅,更逼迫許多家族舉家北遷,至北方邊境地區屯墾。這裏要提一人,即大名鼎鼎的江南富豪沈萬三。世人皆傳說他有“聚寶盆”,事實上他的發家方式很簡單,就是坐鎮周莊,利用運河便利收購內地貨物,再高價轉賣外國商人,方國珍、張士誠等人皆是他的“貿易夥伴”。《吳縣縣志》說他的發跡“富甲天下,由通番而得”。明朝建立後,沈萬三主動“表忠心”,不但向朱元璋捐獻財物,為朱元璋修繕南京城墻,更出資犒賞軍隊。不過,他的這些行為卻惹得朱元璋大怒,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降罪沈萬三,將其流放雲南,家產充公,7年後沈萬三死於雲南(又說貴州)。事情還沒有完,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沈萬三二子沈至、沈莊又獲罪入獄,沈家再遭抄家。甚至在朱元璋臨作古的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借藍玉案由頭,朱元璋再次將沈萬三家人下獄,沈萬三曾孫遭淩遲處死。幾度整治,終讓這個元朝末年富可敵國的家族凋零敗落。

朱元璋之所以整治沈萬三,有說是垂涎於沈家巨大財富,也有說是因為沈萬三犒賞軍隊,犯了朱元璋的忌諱。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自明朝一統天下後,先前張士誠、方國珍等部的殘余勢力皆盤踞沿海諸島,時常伺機騷擾內地,他們勾結倭寇以及沿海海商,連年作亂。對此朱元璋采取了最簡單粗暴的辦法,一面在東南沿海屯兵50萬,設立衛所上千,加強海防,一面大力整治國內與“海匪”有瓜葛嫌疑的海商們。沈萬三,就成了朱元璋“殺雞儆猴”的道具。同時朱元璋厲行閉關鎖國,就在沈萬三獲罪的次年,朱元璋裁撤了自唐朝起開始設立的泉州、明州、廣州三處市舶司。大明律更規定:凡擅自造船且與外國人交易的,一律處斬,家人流放戍邊。“嚴打”之下,自唐宋起日趨繁榮的中國東南海外貿易,幾乎禁絕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