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弘治帝怎樣應對『極端天氣』

在明朝為什麽會滅亡的問題上,現代歷史學家曾提出一個新觀點:明朝,滅亡於小冰河期。

小冰河期,是自然科學上的一個名詞,意思是指一段時間內,一個地區乃至全球頻繁出現極端天氣的現象。放在國家發展上,就是指一個國家數年裏,水旱災害持續發生,瘟疫不斷,農業生產遭受巨大打擊,人民因天災死亡無數。對於靠天吃飯的封建王朝來說,這樣的打擊無疑是致命的。

如果按照小冰河期的標準看,晚明崇禎末世,確是一個災難頻發的時期。崇禎登基後的17年裏,幾乎每年都有破壞力巨大的自然災害發生,從陜西大旱,到河南大旱,再到山西大旱,外加河北瘟疫,山東蝗災……持續不斷的自然災害激化了國內矛盾,導致暴亂四起,外加清朝不斷入侵,內憂外患下,最終亡國。

但如果說崇禎時期是“小冰河期”的話,那麽明王朝不止經歷了一次小冰河期,至少,明朝弘治皇帝朱祐樘(公元1488―1505年)在位的最初時段,也是一個極端天氣頻發的時段。

但這時期的明王朝,非但沒有像崇禎時期那樣亡國,反而在朱祐樘的合理施治下浴火重生,不但抵抗住了自然災害,更開創了後人津津樂道的“弘治盛世”。後人對這一時期的贊美之詞,史料上可以查到很多。然而被忽略的,是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明孝宗弘治帝登基早期的“大抗災”。

如果要評選明王朝歷史上苦命的帝王,明孝宗朱祐樘或許可位列一席。

先是身世苦,其父明憲宗朱見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庸君”之一,其在位22年,其中有16年不上朝,首開了明朝皇帝消極怠工的“先例”。施政上他寵信宦官汪直等人,導致朝政敗壞,政府效率低下,一批能臣遭到貶罷去職,文武百官,多是庸碌混日子之人,民間有民謠諷刺說“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私生活上也非議頗多,專寵年長他19歲的萬貴妃,任由她禍亂後宮。朱祐樘的母親,是後宮的一名普通宮女,得朱見深寵信生朱祐樘時,就險些遭萬貴妃墮胎,後為躲避萬貴妃迫害,在深宮裏隱姓埋名6年。朱祐樘與朱見深父子相認後,朱祐樘之母遭萬貴妃迫害致死。其後,萬貴妃一直謀求廢黜朱祐樘,導致朱祐樘數年來小心翼翼,在萬貴妃的不斷刁難下生活。最後平安即位,可謂歷經磨難。

平安即位後的朱祐樘發現,父親留給他的,是一個十足的爛攤子。偏偏屋漏又逢連夜雨,這時期的明王朝,是極端自然災害頻發的時期。

僅僅是朱見深去世時的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陜西發生大地震,河南發生水災。朱祐樘登基後,弘治元年,山東旱災,江蘇水災。弘治二年,河南水災,華北旱災。弘治三年,浙江水災。弘治四年,陜西旱災,江西水災。弘治五年,蘇松河水災,廣西瘟疫……

除了自然災害,國家的內外部問題更多如亂麻,國庫空虛,財政幾近崩潰,朱見深在位時沉迷修道煉丹,幾乎把國家財富揮霍殆盡。政府官員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貪汙腐敗日益嚴重。外患方面,蒙古韃靼,瓦剌各部持續騷擾,邊關戰火不斷。朱祐樘登基後厲行撥亂反正,罷黜昏聵官員,提拔能臣幹吏,整頓吏治腐敗,減免百姓負擔。而要勵精圖治,國家的重中之重,就是抗災救災。

關鍵是:怎麽救?

別的不說,錢呢?一分錢難死英雄漢,抗災需要錢,就算朱祐樘是七十二變的孫猴子,也變不出一毛錢來。

朱祐樘不是孫猴子,他只做了一件事就解決了問題——割肉。

事實上當時明王朝的家底還是很豐厚的,關鍵在於錢用得不是地方,就像一個肥胖病人,不該長肉的地方全是肥膘。所以要解決財政問題,既得勤儉,又得舍得割肉。

先是割老爹的肉:成化朝時代留下的廟宇寺院,關門的關門,充公的充公,什麽法師方丈的,勞改的勞改,還俗的還俗,吃齋念佛管啥用,統統幹活去。

然後就是割自己的肉,神仙都不養了,宮廷的日子當然也得勤儉:僅光祿寺用於做菜的牲口,由每年的10萬減到每年4萬,香料用量由原來的每年2685斤減少到每年1635斤。人員當然也縮編,皇宮的人員編制比登基前少了近一半,各類開支竟然縮減了六成。

政府改革當然也不閑著。閑職官員裁撤的裁撤,采辦之類的土匪行動一律叫停。宮廷宴會,包括接待外國使節之類的外交活動,也都一概從簡。總之四個字:能省則省。

節衣縮食一番,弘治朝初年的各類開支,竟比成化朝減少了八成。這些錢大都變成了一批批發往災區的糧食與物資,都是朱祐樘精打細算,從牙縫裏摳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