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陳白沙與明朝『思想解放』(第4/4頁)

雖在後世“毀譽參半”,但在當時,陳獻章卻“賢明遠播”,連遠在京城的成化皇帝朱見深也聞其大名。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經翰林院庶吉士刑讓推薦,38歲的陳獻章再次入京,於朝堂上當廷考核,做《此日不再得》一詩,滿座皆驚,朝中眾文臣皆贊嘆不已,爭相傳閱,刑讓贊他為“真儒再生”。雖然“技驚四座”,但陳白沙性情耿直,更兼思想“叛逆”,觸怒了以禮部侍郎尹昊為首的一批“舊儒”,僅在吏部授了個無品級的“秘書官”。4年後陳白沙再次參加會試,因主考是尹昊,再次名落孫山。對此,陳獻章早已“淡定”,只是“朗聲一笑”,此後再度歸鄉。之後幾十年,專心以講學傳道為己任,史載“四方學者紛紛來求弟子禮”,門下英傑輩出,僅做到過明朝中央級高官的“弟子”先後就有50多人,這個群英薈萃的學堂,即明朝理學的重要流派之一——江門學派。對於其“學術貢獻”,明末大儒黃宗羲曾贊嘆說“我朝理學,至白沙而至精微”,南明大儒劉宗周評價陳白沙“獨開門戶,卓爾不凡”。至於在明朝中後期風靡一時的“陽明心學”,其實也與此淵源頗深。陽明心學高徒王鼎在論述兩者關系時曾說“我朝理學,開端還是白沙(陳獻章),至先師(王陽明)而成大明”。清朝歷史學家趙翼雖對陳獻章抨擊頗多,卻也承認:前朝(明朝)後期學派駁雜,實拜白沙先生(陳獻章)自得之論所賜。

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經兩廣總督朱英舉薦,陳獻章又被成化皇帝朱見深征召入京,朱見深命他去吏部“應試”,早已無心官場的陳獻章“托病推諉”,軟磨硬泡數日後,朱見深只得授他“翰林院檢討”的虛職,依舊歸鄉教書。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72歲的陳獻章在家鄉溘然長逝,明孝宗朱祐樘尊其謚號為“文恭”。明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明王朝下詔在陳獻章家鄉江門建“白沙祠堂”,萬歷皇帝親筆題寫祠堂額聯,名為“崇正堂”,為明朝270年裏少有的官修祠堂。11年後,陳獻章更被詔準“從祀孔廟”,這位一生精研理學,素被斥以“毀謗聖人,離經叛道”的嶺南大儒,至此終成為“亞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