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聊齋志異》在西方的最早譯介(第3/3頁)

《聊齋志異》的版本情況非常復雜,衛三畏在《中國總論》中提到的是16卷本,在更早的《拾級大成》中介紹蒲松齡的一段文字中也提到了該書的版本:“《聊齋志異》是短篇小說集,常見的是16卷本,作者蒲松齡是一位山東的傑出學者,他生活於康熙年間,他的序言系於1679年。這是一部具有完美風格的高超的作品,用純正的漢語寫成。”據此我們推測衛三畏使用的翻譯底本應該是青柯亭本或其翻刻本,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趙起杲刻本,或稱趙本,該本此後有過許多翻刻本和重印本,在傳播《聊齋》的過程中起過很大的作用。後來發現了更近於原本的鑄雪齋抄本是12卷,蒲松齡的稿本存世者已有殘缺,大約也是12卷,所以近人整理的會校會注會評本《聊齋志異》(張友鶴輯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一版,1978年新一版,凡四冊,簡稱三會本)仍作12卷。青柯亭16卷本與現在通行的12卷本之間篇目對應的關系很混亂,但就衛三畏翻譯的幾篇的內容來看,它們之間在文字上並沒有什麽差異。

原載《明清小說研究》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