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聊齋志異》在西方的最早譯介

關於《聊齋志異》在國外的傳播,長期以來國內學界普遍采用王麗娜女士的研究成果。關於《聊齋》在西方語言中的最早譯介,王麗娜認為:“最早發表《聊齋志異》單篇譯文的譯者是衛三畏。他的兩篇英譯文《種梨》和《罵鴨》,收在他1848年編著的兩卷本《中國總論》第一卷中(693—694頁)。”(《中國古典小說戲曲名著在國外》,學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214頁)這一結論在2008年受到了挑戰,王燕女士在該年《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上發表了《試論〈聊齋志異〉在西方的最早譯介》一文,認為德籍傳教士郭實獵(Karl Gutzlaff)才是最早的譯介者,因為他1842年就在《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第11 卷第4期上“簡介了《聊齋志異》的9篇小說,比衛三畏翻譯的兩篇作品早6年,當為目前所知《聊齋志異》西傳第一文”。這9篇故事是:《祝翁》、《張誠》、《曾友於》、《續黃粱》、《瞳人語》、《宮夢弼》、《章阿端》、《雲蘿公主》、《武孝廉》。王燕的論文無疑很有價值。但根據筆者看到的材料,衛三畏與《聊齋》的關系並不局限於《中國總論》,他在更早的時候已經翻譯過《聊齋志異》中的作品。到底誰是西方世界《聊齋》的最早譯者,還值得繼續探討。

《聊齋志異》是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代表作。19世紀以後,它逐漸進入了西方人的視野。19世紀美國來華傳教士衛三畏(Samuel W.Williams)是最早接觸這部著作的西方人士之一。衛三畏於1833年來華,在廣州、澳門、北京工作43年後於1876年回到美國,第二年被任命為耶魯大學首位(也是美國歷史上首位)漢學教授。《聊齋》中故事的譯文曾多次出現在這位19世紀美國最重要的漢學家的著作中。

1842年,衛三畏編寫的《拾級大成》(Easy Lessons in Chinese)一書在澳門出版,這是一部漢語教材,“是為剛剛開始學習漢語的人編寫的,讀者對象不僅包括已經在中國的外國人,也包括還在本國或正在來中國途中的外國人。”(“序言”)全書的內容如下:(1)部首;(2)字根;(3)漢語的讀寫方式介紹;(4)閱讀練習;(5)對話練習(與老師、買辦、侍者);(6)閱讀文選;(7)量詞;(8)漢譯英練習;(9)英譯漢練習;(10)閱讀和翻譯練習。在這10個章節當中,有3個章節采用了《聊齋志異》中的17個故事,具體情況如下:第4章閱讀練習選用了《種梨》、《曹操冢》、《罵鴨》;第8章漢譯英練習選用了《鳥語》、《紅毛氈》、《妾擊賊》、《義犬》、《地震》;第10章閱讀和翻譯練習選用了《鴝鵒》、《黑獸》、《牛飛》、《橘樹》、《義鼠》、《象》、《趙城虎》、《鴻》、《牧豎》。由於這17個故事分布在不同的章節,服務於不同的教學目的,所以為它們作注解和翻譯的情況也就相應地各有不同。

對於第4章中的3個故事,作者的編排是先給出中文,然後是拼音,然後是逐字的英譯,最後是符合英語習慣的翻譯,如《種梨》的第一句話:

有鄉人貨梨於市頗甘芳價騰貴

yau heung yan fo li u shi po kom fong ka tang kwai

was village man peddled plums in market rather sweet fragrant price rise dear

Once there was a villager selling plums in the market which were rather sweet and fragrant, and the price was high.

到了第8章中的5個故事,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衛三畏在給出中文後,只提供了拼音和逐字的英譯,不再提供符合英語習慣的翻譯,顯然他是將這一工作留給讀者去做練習。而到了最後的第10章,則連拼音和逐字的英譯也不再提供,衛三畏只列出了中文原文讓讀者進行閱讀和翻譯。

這樣的安排顯示了此書由易而難、循序漸進、逐級提升的編寫宗旨。從一開始提供示範譯文到最後不再提供任何譯文,衛三畏顯然希望通過這些練習能夠使學習者比較快地掌握漢語。如果像衛三畏所設想的那樣,一個學習者通過前面的操練最終能夠完成書末成段的中譯英練習,那麽他就算已經“大成”了。

《拾級大成》雖然選取了17個《聊齋》故事,但真正翻譯成英文且符合英語習慣的,只有《種梨》、《曹操冢》、《罵鴨》3篇。這其中的《種梨》、《罵鴨》兩篇後來又被他收入了《中國總論》一書之中。

《中國總論》(The Middle Kingdom)出版於1848年,全書凡23章,全面地介紹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狀況。在第12章《雅文學》中衛三畏比較全面地介紹了中國的詩歌、戲劇和小說的發展歷史。在講到短篇小說時,他這樣寫道:“許多小說都是用純粹的風格來寫作的,特別是16卷的《聊齋志異》,其內容的多樣性和語言的表現力都是很突出的,值得那些想研究博大精深的漢語的人仔細研讀。”接著他摘抄了《種梨》、《罵鴨》兩個故事,以此來說明作者蒲松齡的奇思妙想和道德勸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