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滇緬反攻(1943年10月~1945年1月)(第3/14頁)

攻占密支那後,緬甸戰場已經發生逆轉。

在此之前,攻印度的日軍大敗而歸。對盟軍來說,控制密支那後,就意味著運輸機不必再飛越喜馬拉雅山,而只需經緬北直飛昆明了。

中國駐印軍此時進行了新的編制,由新1軍擴充為新1軍和新6軍,孫立人升任新1軍軍長,副軍長胡素,轄唐守治(黃埔軍校5期,湖南永州人)新30師、李鴻(黃埔軍校5期,湖南湘陰人)新38師;新6軍轄龍天武第14師、潘裕昆第50師和李濤(黃埔軍校6期,湖南邵陽人)新22師,以廖耀湘為軍長。至於總指揮史迪威,在蔣介石表示要抽緬北的一個軍回國應對豫湘桂之敗局後,兩個人的沖突已不可收拾。正如前面所說的,羅斯福有意叫史迪威取代蔣介石指揮中國軍隊,但最終沒有實現,妥協並召回史迪威,以魏德邁代之。

攻占密支那後,駐印軍開始休整。

再說滇西那邊。

密支那之戰打響前的1944年5月5日,第二期中國遠征軍在怒江東岸的保山召開了反攻滇西的作戰會議。司令長官是1943年年底接替陳誠的衛立煌。陳誠出任第二期遠征軍司令長官是史迪威的建議,他認為陳是蔣介石身邊高級將領中最幹練的,但後來因“第54軍事件”,陳大病一場,最終辭去該職。

這件事的由來是這樣的:

第54軍與第18軍、第79軍,並為陳誠“土木系”三大部隊,最初成立於淞滬戰場,首任軍長霍揆彰。抗戰中期,這個軍劃歸關麟征第9集團軍,駐滇南。關麟征跟陳誠素有過結。最初,陳誠在第11師做副師長時,關麟征是團長。當時,參謀長是羅卓英,曾聯合黃埔軍官,意圖擠走師長而扶正陳誠,便征集軍官簽名。關麟征卻不買陳誠的賬,後陳誠做了師長,向蔣介石反映說關麟征脾氣太壞,缺乏主官的素質。蔣介石則呵護關麟征,因為當年他下野時,關麟征曾孤身前往奉化溪口去探望。陳誠後來想法把關麟征調出第11師,兩個人的關系也就越來越壞。有以上原因,當“土木系”黃維做軍長的第54軍劃歸關麟征集團軍後,關、黃合得來才怪。時有人告黃維吃空餉,關麟征抓住不放,直接上報給何應欽。後者向來視王耀武、關麟征為自己人,又跟陳誠明裏暗裏爭鬥多年,於是順水推舟地將此事呈報蔣介石。蔣最厭惡的就是這個,立即把黃維免職。關麟征通過何應欽,叫自己的嫡系張耀明繼任第54軍軍長。陳誠自然不幹,而第54軍內部“土木系”將校對張耀明更是抵制。向來不示弱的關麟征立即反制,從起家部隊第52軍第25師裏抽出倆團跟第54軍核心部隊第14師的兩團對調,以便於控制該軍。在這個過程中,陳誠來滇組建第二期中國遠征軍,跟關麟征直接吵起來。

結果是:張耀明做了幾個月軍長,被“土木系”方天取代。在爭奪第54軍的劍拔弩張中,最後還是陳誠如意了,但也被關麟征刺激得胃出血。

盡管隨後的很多美軍教官對遠征軍進行了幾個月訓練,但陳誠認為就部隊素質而言,仍難言反攻,故而有畏難情緒。恰逢這期間,史迪威又或明或暗鼓動陳誠取代蔣介石,陳為穩妥起見,遠離是非地,在9月初,給蔣介石寫了封信:“(自己)能力薄弱,毫無建樹,瞻念前途,隕越堪虞。為免貽誤戎機,重視責任起見,謹懇鈞座賜準解除遠征軍司令長官職務,另行派員接充。”

蔣介石得信後認為陳這樣的言談太過隨意,在復信當天的日記中,他這樣寫道:“下午手書致辭修,痛斥其跋扈恣睢之形態,促其反省。如再不覺悟,此人不可復教矣。”在信中,蔣介石則對陳誠說:“你近日之態度言行或不自知,你的觀念思想或未自反省,我不得不對你作最後之規諫……”

僵持了兩個月,陳誠還是辭職了,並保舉在成都閑賦的衛立煌接任。

在這期間,史迪威正指揮中國駐印軍進行緬北反攻,他無法理解滇西怒江東岸的遠征軍為什麽遲遲沒有動靜。滇西只有日軍一個第56師團,且分散在芒市、龍陵、騰沖和松山等多個地點。蔣介石的保守戰略正是他堅決反對和鄙視的。他通過羅斯福向蔣介石要求立即采取反攻騰沖、龍陵地區的作戰,否則第56師團主力必然會轉移到緬北密支那。對於羅斯福要求反攻滇西,蔣介石雖答應下來,但行動是緩慢的。他對在這時候開辟西線戰場持審慎態度,因此已有情報稱日本人可能在中原發動一次大攻勢,再者就是因為他跟史迪威的糟糕的關系。蔣介石的猶疑令美國人不快,他們警告蔣要把通過駝峰航線運抵昆明分配給遠征軍的物資轉給陳納德第14航空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