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滇緬反攻(1943年10月~1945年1月)(第2/14頁)

蔣介石隨後在重慶黃山別墅跟到訪的蒙巴頓,以及史迪威、何應欽、徐永昌、劉斐等人召開軍事會議,布置反攻緬北之戰。會議決定以中國駐印軍為主,以英印軍和美軍特種突擊隊為輔進行作戰。史迪威提出將駐湘西的第74軍調往緬北戰場,蔣介石以該部為重慶戰略預備隊為名而拒絕。鑒於第一次入緬作戰的失敗,為避免中國軍隊再次孤軍深入,蔣介石提出作戰的前提是:英美必須派遣強大的海空力量作為後盾和對緬南進行戰鬥牽制。會議後,蔣介石跟軍令部次長兼作戰廳廳長劉斐說:“只要英美海空軍不控制孟加拉灣,不從緬南進行配合作戰,我們決不再單獨進攻。”

事情基本如了蔣介石的願。

在史迪威和鄭洞國指揮下,經過一年多訓練的駐印度的新1軍集結在印緬邊境的雷多,蓄勢待發了。

此時新1軍,孫立人新38師和廖耀湘新22師,在美械化後,每個師配有“湯姆遜”沖鋒槍400支、M1卡賓槍400支、輕機槍360挺、重機槍108挺、105毫米口徑榴彈炮12門、75毫米口徑山炮24門、37毫米口徑戰車防禦炮36門、105毫米口徑迫擊炮36門、81毫米口徑迫擊炮36門、60毫米口徑迫擊炮162門,還有“巴祖卡”火箭筒108具,其組成的火力之強大也就可以想象了。

1943年10月14日,孫立人新38師越過印緬邊境,突襲了日軍第18師團一部,攻取胡康河谷中間的新平洋。第18師團此時的師團長是田中新一。這一年春天,田中因為得罪了東條英機,而被從陸軍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的位子上打發到緬甸前線。孫立人和廖耀湘的部隊經過一年半的美式訓練,又配以強大的美械火力,兩個師的戰力已激增數倍,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其中更有臥薪嘗膽、誓復國仇的浩然之氣,所以第18師團的日軍發現自己眼前完全是個強大而陌生的對手了。在隨後的於邦、孟關之役中,差不多已無還手之力的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一點。

接下來的瓦魯班之戰中,新1軍在美軍5307突擊支隊的配合,對第18師團持續的攻擊更令這支以強悍著稱的部隊傷亡慘重。廖耀湘新第22師麾下的美式坦克沖入田中師團司令部所在地,一舉繳獲了師團司令部的大印。被驅逐出胡康河谷的第18師團殘部一路向孟拱河谷潰去。廖耀湘和孫立人率部乘勝追擊,在孟拱河谷最終擊破第18師團主力,田中新一率殘部向緬南退去,這次作戰最大的目的地密支那(伊洛瓦底江西岸、緬甸南北鐵路北面的終點)完全暴露在中美聯隊的槍口下。

緬北戰場上的1944年就是這樣到來的。

在1944年春,日軍在中國大陸上發動“一號作戰”的同時,已升任駐緬甸第15軍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正率10萬日軍攻打印度英帕爾。

在這種情況下,盟軍東南亞戰區總司令蒙巴頓在險情中懇求中國向駐印軍增兵,蔣介石也需要更多的部隊接受美訓,於是將中國遠征軍所屬方天第54軍下的龍天武(黃埔軍校5期,湖北石門人)第14師和潘裕昆(黃埔軍校4期,湖南瀏陽人)第50師空運到印度。到4月底,在史迪威的策動下,中美聯軍編成混合突擊隊,目標直指密支那。

也就是說,此時緬甸戰場的形勢是:日軍從緬甸中部向印度進攻,中國軍隊從印度向緬甸北部進攻。

中美混合突擊隊編制如下:第1支隊由美軍第5307特種部隊一個營、中國遠征軍新第30師一個團組成;第2支隊由美軍第5307特種部隊一個營、中國遠征軍第50師一個團和一個輜重連、新22師一個山炮連組成;第3支隊由美軍第5307特種部隊一個營、英軍別動隊一個分隊組成。確切地說,這是中美英三國混合突擊隊。突擊隊以三國時鄧艾偷襲成都的方式,曉行夜宿,飛越險山,在途中意外遭遇第18師團一部,將其擊潰後,殺出叢林,在5月17日拂曉前一舉襲擊並占領了密支那機場。

接下來的戰鬥卻超出了聯軍想象。

守備這座緬北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的是第18師團丸山房安第114聯隊,後來第56師團步兵旅團長水上源藏(日本陸軍士官學校23期,山梨縣人)帶著少量部隊來援,並成為這裏的最高指揮官,兵力最後合計3600多人。這是一次類似於後來的打松山和騰沖那樣的戰役,一打就是兩個多月。這期間,龍天武第14師一個團緊急空運增援,從孟拱河谷又轉來英印軍一部,史迪威和鄭洞國都到一線督戰。戰鬥打到8月初,日本人才開始崩潰,水上源藏違背了時任第33軍高級作戰參謀辻政信不許撤退的命令,在最後的時刻把殘余的幾百名日軍打發走,然後自己吞彈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