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滇緬反攻(1943年10月~1945年1月)

邊境風雲

進入1944年春,二戰大勢已完全明朗,德日軸心之敗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在中國敵後戰場上,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經歷了敵人的掃蕩和封鎖後,已率先開始局部反攻,無論是解放區面積、人口還是軍隊數量都日益增加,日軍自己也不得不承認:“這些縣按占據的實際情況看,極不穩定,行政力(指偽政權組織)的滲透也很差,其大部大致只分駐在以縣城為中心的部分鄉村,民心更多地傾向於中共一方。”(日本防衛廳戰史室:《昭和二十年的中國派遣軍》)

在正面戰場,豫湘桂會戰失敗的背景下,蔣介石發出“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號召廣大知識青年參軍尤其是參加遠征軍。在這個號召下,以大學生為主的知識青年紛紛入伍,以西南聯大為例,就有1000多名大學生和青年助教進入遠征軍,其中包括校長梅貽琦之子梅祖彥。不少學生兵進入胡素(黃埔軍校1期,江西樟樹人)新30師,隨這個師被空運到印度蘭姆伽訓練。

這就需要回到1942年。

那年春,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失敗,一部付出巨大代價後輾轉回國;另一部退入印度,編為中國駐印軍。

駐印軍以史迪威為總指揮,羅卓英為副總指揮,柏德諾為參謀長,轄孫立人新編第38師和廖耀湘新編第22師,合為新1軍,蔣介石派鄭洞國出任軍長(開始計劃以邱清泉為軍長,但因其性格暴躁怕難以與美國人相處而更換了溫和的鄭),隨後羅卓英被調回國,鄭洞國又以副總指揮之職兼新1軍軍長。在美國人的幫助下,更換美械的新1軍,集中在印度東北部比哈爾邦的偏僻小鎮蘭姆伽,開始了為期一年多的全美式訓練。

另一部遠征軍退回中國雲南。

此時的雲南,除龍雲的本部滇軍外,還駐紮著關麟征的中央軍。

1939年秋第一次長沙會戰後,關麟征就帶著以第52軍為核心的部隊入桂休整。在轉年,日軍進駐印度支那北部後,關部奉命赴雲南邊境進行警備。作為第9集團軍總司令,關麟征這幾年一直在雲南邊陲窩著。至於固執回國的杜聿明,在野人山損兵折將後,還是被迫轉赴印度,從那裏回國後不久,即接替宋希濂出任昆明城防總司令,又以第5軍為核心,組建第5集團軍並出任總司令。宋希濂作為第11集團軍總司令,則是1941年秋率部進入雲南。1942年春,日軍由緬甸追擊到雲南怒江一線時,宋希濂率部阻敵於怒江惠通橋西岸,立了大功。除了關麟征、杜聿明、宋希濂三部外,另一支中央軍霍揆彰第20集團軍,則是在1943年秋常德會戰前陳誠在楚雄組建、訓練第二期遠征軍時由湖南移駐雲南的。重慶軍委會下轄40個集團軍,其中屬於蔣介石嫡系中央軍系統的有17個,而雲南就集中了四支。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失敗後,滇緬公路完全被切斷了。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盟國的美國主要采取了三個措施:

第一是訓練中國駐印軍,以反攻緬北。第二是修建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它起於印度雷多,經緬北重鎮密支那後分叉,北線經騰沖、龍陵,直接與滇西境內的滇緬公路相接。南線經八莫、南坎,直達中緬邊境的畹町,亦與滇緬公路相連,全長達1800多公裏。與此同時,準備設立一條從印度加爾各答到昆明的軍用輸油管道。第三是以雲南為基地,計劃分兩批訓練和裝備60個左右的中國師。

在以上背景下,1943年初,蔣介石下令在雲南楚雄組建第二期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由第6戰區司令長官兼任司令長官,為將來反攻滇西做準備。陳誠由此往返於恩施、楚雄間,盡管困難重重且有不堪編訓的抱怨,但在當年冬天因病辭職前,基本上把第二期中國遠征軍的架子搭了起來,並在美軍教官的協助下完成了初步編訓。

到1943年天,羅斯福、丘吉爾和中國外長宋子文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會議,主要議題是意大利即將投降後的世界戰場。關於亞太地區,羅斯福認為,應該在1943年秋在緬甸發動反攻,突破孟拱河谷和胡康河谷,攻占緬北最重要的城市密支那,進而使修建中的中印公路和滇緬公路相連接,打通中國和外界的運輸補給線。英國人並不那麽積極。作為政治家,當然每個人都會為自己國家的利益著想,但在二戰中,丘吉爾多次表現出來的極端自私,讓人對這個國家的整體風格感到失望。丘吉爾不傾向於盡早發動緬甸攻勢,擔心由此擴大美國和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

由於丘吉爾的冷淡,雖然魁北克會議最終決定反攻緬甸,但形成的定案只是在緬北發起進攻戰。為緬北反攻,美國向印緬派出3000名突擊隊員,組成5307特種部隊。魁北克會議上,還決定新建立東南亞戰區,由英國海軍上將蒙巴頓出任總司令,史迪威副之,協調緬甸戰場上的各路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