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大收藏家(第2/4頁)

除了爭取到辛格遺贈的藏品,賽克勒還收獲了另外一項成就,從自己的捐贈活動中獲得了額外的好處,盡管不那麽顯而易見。高居翰曾諷刺挖苦地指出:幾十年來,“賽克勒善於用藏品和金錢捉弄人,盡人皆知。他先是吊起各大機構的胃口,之後再把捐贈施舍他處。曾經有一段時間,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遠東部的庫房裏出現過一塊‘賽克勒飛地’,由賽克勒任用的研究員管理,未經那位女研究員同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本館研究員不能越雷池一步。在美國各大博物館的歷史上,那種情況前所未聞。到了最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還是雞飛蛋打兩手空”。

對此,似乎有兩點相關解釋:首先,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並不缺少適宜展出的藏品;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作為美國聯邦政府首批資助的藝術博物館,自1923年開館以來,弗利爾美術館一直難以為繼,原因是該館捐贈者的條件過於苛刻:它不能出借藏品,也不能借館外藏品來館展出。實際上,與狄更斯的《遠大前程》中郝維辛小姐那棟老宅一樣,弗利爾美術館自身,已被時間凍結了。“如果沒有賽克勒先生決定性的再次捐贈,”精明的記者蘇倫·梅麗仙評論道,“華盛頓國家廣場與賽克勒博物館相鄰的弗利爾美術館(為遵守建築高度限制,該館建於地下),或已成為一家死水一灘的學術機構。”那種情況並未出現。2002年12月,在華盛頓舉辦了紀念賽克勒博物館成立25周年的盛會,由賽克勒的遺孀、出生於英國的吉莉安·賽克勒女爵主持。對於賽克勒博物館與弗利爾美術館不同尋常的機構“聯姻”,時任館長朱利安·拉比做過如下評論:“它們是兩棟截然不同、各具特色的建築。一個堪稱寧靜殿堂;而賽克勒博物館,則需要更具活力,更富於創新和冒險精神。我想要的是反差,反對千篇一律的風格。”紀念活動籌集了100萬美元。用梅麗仙的話說,那對雙胞胎博物館,有待成為“西方世界的亞洲藝術中心,而亞洲藝術已融入(一種)活生生的文化”。

上述一切,均指向3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賽克勒醫生如何獲得征集藏品所需的財富?他為何轉而收藏難以捉摸的中國藝術?有何目的?美國聯邦政府資助賽克勒藝術博物館,對美國納稅人來說,他們從中得到的益處公平合理嗎?

關於第一個問題。由於新發現、人口老齡化、公共和個人健康保險,以及鋪天蓋地的廣告,特別是電視廣告,美國的衛生保健支出急劇增長。賽克勒與弟弟莫蒂默和雷蒙德一樣,都對那種狀況推波助瀾,並從中大受其益。人們普遍認為,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衛生保健總額方面,美國均在世界上遙遙領先。此外,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成藥已被視為治療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有效藥物。作為醫藥工業投資者,賽克勒兄弟三人,成了醫藥行業總體上漲和二次增長中的弄潮兒。對賽克勒來說,他的戰鬥精神,也助推了自家弟兄的崛起。

賽克勒三兄弟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他們的父親艾薩克從當今烏克蘭移居美國,開辦了一家雜貨店。母親蘇菲出生於波蘭。賽克勒在一家醫藥廣告代理公司打工,自籌學費在紐約大學醫學院學醫。後來,賽克勒成了那家公司的所有者。他的兩個弟弟,也因此步兄長後塵,踏上了醫學道路。

當時,經過多年醫藥生意實踐,賽克勒練就了討價還價和推銷的能力。他出版期刊,資助學術研究。1952年,賽克勒三兄弟同時任職於克裏德莫爾州立精神病醫院,他們共同收購控制了普渡·弗雷德裏克公司。那是一家陷入困境的制藥廠,位於格林威治村。後來,該制藥廠變成了普渡制藥公司,生產瀉藥(番瀉葉)、滴耳劑(耵聹軟化劑)、防腐劑(必妥碘)等。賽克勒去世後,該公司還生產奧施康定,一種備受爭議的麻醉止痛藥。作為生物精神病學的開創性人物,賽克勒醫生獲得了廣泛肯定。他與兄弟和其他人合作,共同發表了140篇研究論文,主要研究身體機能如何影響精神疾病。1987年,《紐約時報》資深藝術評論員格蕾絲·格盧克,在該報刊登了賽克勒的訃告,對賽克勒在精神病研究和其他領域取得的成就,給予了正面肯定。此外,她還寫道:“賽克勒首先使用超聲波進行醫學診斷,在他開展的其他開拓性活動中,包括確定組織胺屬於一種激素,呼籲人們關注受體部位的重要性等,對當今醫學理論具有重要意義。”

上述一切都值得一提。但是賽克勒醫生在醫學之外取得的最傑出成就,當時只被寥寥數語一筆帶過。在賽克勒收藏生涯的關鍵時刻,他設法以智取勝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比該館館長、高級管理人員、研究員和律師們技高一籌。在那場令人激動的競爭中,賽克勒把勝利獎杯握在了自己手中。在此,我們先梳理一下賽克勒的背景情況。亞瑟·賽克勒之所以有別於弟弟,在於他關注中國藝術品。賽克勒曾在紐約大學和庫伯聯盟學院學習藝術史(該院直到最近仍免收學費)。自20世紀40年代起,賽克勒開始收藏藝術品。他的收藏興趣廣泛,涵蓋了前文藝復興時期、後印象派作品和當代美國藝術。如賽克勒後來所講,當時,他在某個家具店,偶遇了一張設計典雅的明代桌子以及其他精美絕倫的器物。“1950年的美好一天,我與一些中國陶瓷和明式家具不期而遇。我的人生從此改弦易轍。我意識到,中國藝術是一個尚未被人普遍欣賞或理解的審美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