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烽火連三月(1937年7月~10月) 太原淪陷(第5/7頁)

在正面戰場的河北省,當時確實存在著一個涿州、保定會戰,但後來國民政府“有關部門”總結抗戰各戰役時,卻一直回避這個會戰,甚至不承認有這樣一個會戰,其中重要原因就是:這個會戰打得一點值得稱道的地方也沒有。作為指揮這個會戰的主將,即使考慮到當時的中日戰力,劉峙本人也不能說一點責任沒有。對比一下,你會發現,劉峙在平漢線沒湯恩伯在南口打得好。

抗戰中,有人一戰成名,也有人一戰就栽了,前期的劉峙,後期的蔣鼎文,是兩個代表。

就這樣,9月24日,日軍第6師團攻占了保定,10月8日第14師團又攻占了石家莊。

板垣第5師團正在山西轉悠,本來是在右翼策應平漢線中路的日軍,但由於一路上勢如破竹,造成了另一個事實:離太原越來越近。華北方面軍參謀長岡部直三郎建議立即兵取太原。寺內壽一雖官運亨通,但自己基本上不會打仗,他這個司令官,一切都靠參謀,既然岡部建議了,他也就批了:打太原?是個好主意。

華北最大的會戰太原會戰就這樣陰差陽錯地展開了。

1937年9月初,日軍攻占了天鎮——山西、河北、內蒙古交界,山西之北的屏障,此戰直接導致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第一個高級將領因“擅自撤退”被槍決。

守天鎮的是閻錫山第2戰區的第61軍,軍長李服膺(行伍出身,山西崞縣人),也算閻錫山的親信了。按老閻的想法,要在大同搞個會戰,依靠在平綏線上的節節抵抗,把“疲倦的日軍”引到大同,然後把楊愛源(第6集團軍)和傅作義(第7集團軍)的部隊全放上去,打個漂亮的翻身仗,所以他叫李服膺在天鎮守一周,消耗日軍的戰力。

李服膺第61軍,一共有7個團,人手很緊張。他在天鎮外圍放了4個團,從天鎮到後面陽高,放了3個團,其中天鎮1個團。由於手裏的兵力不多,李服膺沒留預備隊。多少懂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無論兵力怎麽緊張,在打仗時,作為機動部隊的預備隊必須留出來。而李服膺卻冒了個大險。

天鎮外圍雖有國防工事,但非常之簡陋,日軍一個炮彈過來就沒了。外圍守了三天,部隊就下來了,卻沒向後面的天鎮集結,而是避開了天鎮,一路退了下去。此時李服膺的軍部在天鎮外老遠的村子裏,一時間難以掌握退下來的部隊。說起來,日軍那邊也大意了,以為中國軍隊都跑了,所以只派出一個中隊,在完全沒戒備的情況下溜達到天鎮,沒想到守天鎮的那個團突然冒出來,一下子就把這個中隊包圍了。

日軍隨之猛攻天鎮,城裏的那個團獨木難支,城外的李服膺手裏又沒預備隊,於是天鎮只守了一天多就陷落了,李服膺一路退了下去。

閻錫山叫李服膺在天鎮守一周,結果只守了三天。但李服膺在被叫去太原開會時,以為頂多是叫自己作個檢討,總結一下經驗和教訓。關於打敗撤退這件事,在開戰之初的中日戰場上太常見了,他覺得自己不會有什麽風險。但沒想到一到太原就被扣了,閻錫山親自審訊,隨之被拉出去槍決了。

天鎮失守後,湯恩伯在閻錫山那裏大哭,說對不起自己的士兵。本來呢,南口陷落後,湯恩伯帶著部隊要走的,但閻錫山要搞大同會戰,想留下湯的第13軍。報到蔣介石那裏,蔣說沒問題,當南口危急時,閻錫山不也把傅作義派過來了嗎?湯恩伯欠閻錫山一個人情,所以對留下來這件事也沒說別的,就帶著軍隊經天鎮往這邊撤,想幫老閻打大同會戰。但由於李服膺過早地失去天鎮,這一帶無友軍防守,導致在日軍的追擊下,第13軍傷亡慘重。

當初蔣介石電聯閻錫山,叫他派傅作義支援南口,實際上意在山西。南口太快陷落,山西就不好辦了。如果日軍長驅進入山西,渡過黃河後,在第一時間經陜西包抄四川(蒙古攻南宋的路線),進入中國的大後方,那中國這仗就真不好打了。所以在南京開全國將領會議時,蔣介石對閻錫山說:山西是要保的,你要多少軍隊,中央軍就去多少。雖然是一致抗日的時代了,但閻錫山在山西待久了,還是有個地盤主義在那探頭探腦。所以,對大量中央軍進入山西這件事有點保留的態度,說他的晉綏軍是可以抵抗日軍的。

現在,李服膺輕喪天鎮,把過來幫忙的湯恩伯撂在旱地上,閻錫山覺得很沒面子。正在這時候,有報紙稱天鎮之所以很快失守,是因為那裏的國防工事是豆腐渣工程,當初南京撥過來的錢款,被老閻的部下克扣了。這樣搞得老閻就很被動,再加上湯恩伯那一哭,也知道湯很有可能向南京告狀,於是一著急就把李服膺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