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烏托邦(第2/3頁)

先來說說“賈”。隨著各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市場經濟漸漸成為戰國各國主體經濟之外的一項重要補充形式,所以,國家對商業活動投入了更多的關注——也就是說,有些國家開始對鋪子收稅了。“對鋪子收稅”的意思大概是:按鋪位收取定額的稅收,而不是按營業額的一定比例來收稅。孟子這裏的意思大概是:由政府在市場上為“賈”們提供鋪位,按鋪位收些費用(估計大概相當於租金),但不要對營業額收稅,這就等於降低了經營者的成本和風險,能夠有效地刺激商業發展。

夠有吸引力的了吧?但孟子覺得這還不夠,還要給商賈們以更大的政策保障。如果你在孟子的理想市場上做買賣,假如你搞到了一個“廛”,賣“達克寧”洗面奶和“王治和”香水,你也許只需要到工商部門辦個手續就行了,廛的租金、政府的稅收和工商部門的管理費一概免除,如果在這樣的政策下你的貨還是賣不出去,那也不用著急,因為工商部門這時候會以一個合理的價格(但孟子也沒說怎樣才算合理)收購你所有的存貨(孟子也沒說收購來的存貨將會怎麽處理),不會讓你因為商品積壓而蒙受經濟損失。如果真有這樣一個市場,有幾個商人不願意去呢?

我們這些現代人,但凡稍微上了一點兒年紀的,全都既經歷過計劃經濟,也經歷過市場經濟,諸多經驗積累下來,很難不對兩千多年前孟子的這一烏托邦市場理想嗤之以鼻,但我們至少能夠從中知道,作為儒家聖賢的他老人家並不像一些後儒那樣盲目反對商業。

——且慢!難道孟老師的這套理論全是烏托邦嗎?也不盡然。那麽,政府收購存貨的事情在現實世界中當真發生過嗎?

還真的發生過。現在三四十歲的人可能還都記得小時候課堂上和課外讀物裏都講過1929年美國的經濟大蕭條: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了太多的產品賣不出去,怎麽辦呢,結果就把成噸成噸的牛奶倒進河裏,把成千上萬頭豬趕進河裏淹死……我還記得一個發人深省的小故事是:

一個煤礦工人的小女兒問媽媽:“天這麽冷,我們怎麽不生爐子啊?”

媽媽回答說:“我們買不起煤。”

小女兒接著問:“我們為什麽買不起煤呀?”

媽媽回答說:“因為你爸爸失業了。”

小女兒接著問:“爸爸為什麽失業呀?”

媽媽回答說:“因為煤太多了。”

這個故事可能很多人還都有印象,現在回顧美國的這段歷史,原來倒牛奶之類的事情有一些居然是政府行為,也就是說,是政府收購了一部分資本家積壓的貨物,然後扭頭就給扔掉了。——這正是應對當時的經濟危機的一個方法,其理論根據是凱恩斯的經濟思想。

後來的事情是大家都知道的,凱恩斯的思想幫助美國成功渡過了經濟危機——他老人家是主張政府幹預的,要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之外再踩上政府的一只“看得見的腳”。這只“看得見的腳”的所作所為有時讓人覺得匪夷所思,最極端的表述是:雇一萬人挖溝,再雇一萬人把溝填上。當然,這種事到底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政府最好還是多在這時候搞些基礎建設……就不多說凱恩斯了,反正大家看看,政府收購市場積壓貨物這種事情並不像看上去的那樣烏托邦,即便在現代社會也還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如果你想自豪一下的話,可以說孟子在凱恩斯的兩千年前就已經提出了什麽什麽,嗯,這就像八卦和二進制的關系一樣。

孟子的第三點是說“關”,這就是更多有關“商”的政策了。

公孫醜對孟子說:“老師,您這輛車也太落伍了,才兩缸,排量才0.6,連長安街都上不了。”

孟子把臉一沉:“說鄒國話!”

公孫醜連忙改口:“我是說您這車,才兩匹馬拉著(兩缸),動力太小,馬也是小馬,每天排泄的馬糞才0.6斤(排量0.6),太不體面了。”

孟子問:“那你說怎麽辦?”

公孫醜說:“學生聽說齊國剛出了新款奔馳,六缸的,4.2的排量,我看您也該換輛好車了。”

孟子點點頭:“你是說,齊國這新款車是六匹馬拉的,每天的馬糞排泄量是四斤二兩?”

公孫醜點頭:“不錯!”

孟子問:“多少錢?”

公孫醜說:“黃金一百噸。”

孟子勃然大怒:“呸!搶錢啊!你給我十噸黃金,我在前面當馬給你拉車!”

公孫醜一臉委屈:“這車在齊國本地只賣十斤金子,怎奈您老家鄒國的關稅壁壘太厲害,加上掌權的人賣指標,這才把價錢擡到這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