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而少斷 躁終至禍――無力回天的唐昭宗(第2/6頁)

唐軍首次出兵皆不利,宰相張浚只得在晉州城堅守不出。李克用覺得張浚是宰相,“俘之無益”,攻打兩天,就退營五十裏。張浚等人乘此機會棄城狂逃,晉、絳二州盡陷於李克用,沙陀兵還大掠慈州等地。

由於張浚無能,赫連鐸無功,孫揆被擒殺,加上朝廷倚為心腹的朱全忠正忙於進攻德州等地擴展地盤,鎮冀和魏博二個藩鎮坐山觀虎鬥,此次討伐李克用可謂是大獲全敗。唯一有收獲的,是朱全忠在內黃五次大敗魏博節度使羅弘信。“魏博(軍鎮)自是服於汴(朱全忠)。”雙方還結為兒女親家,朱全忠嫁女給羅紹威的兒子。

既然打不成李克用,唐廷又來老一套,竄貶主戰的張浚、孫緯等人,加李克用為中書令。朱全忠上表為張、孔二人“訴冤”,“朝廷不得已,並使自便”,於是,兩個人奔至華州依附刺史韓建。李克用見到中書令的委任狀只是一笑,又發大兵進攻雲州的赫連鐸,後者大敗,逃奔吐谷渾部落。

唐昭宗因伐李克用失敗正郁悶,朝內又添煩心事。唐昭宗親舅王環想當節度使,大太監楊復恭堅執不可。王國舅聞之,上朝時破口大罵楊公公,並不停入宮向昭宗大講特講楊公公的“壞事”。楊公公耳目眾多,偵知王國舅總在皇上耳邊講自己的壞話,便上表求請以王國舅為黔南節度使。王環高興,以為自己大嘴一臭大公公讓對方服軟,歡天喜地遍帶宗族賓客乘數艘大船去當“封疆大吏”。行至半道,楊復恭的幹兒子、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把王國舅一行人截住,全部用繩捆起扔入江中淹死喂王八。然後,上奏說王環一行遇狂風遭溺斃。唐昭宗接到舅舅死訊,知道是楊復所恭為,“深恨之”。

楊大公公昔日的幹兒子李順節得寵後,與從前的幹爹爭權,“盡以(楊)復恭陰事告上(昭宗)。”有了禁軍“總司令”支持,唐昭宗逼迫楊復恭退休。楊大公公怒極,派人殺掉皇帝前來宣敕的使人。

唐昭宗親自登上皇宮的安喜樓,命李順節等人率兵進攻位於昭化裏的楊復恭大宅邸。楊復恭幹兒子眾多,率家兵死命抵抗,李順節等人一時還攻不下來。不久,含光門的禁兵前來助戰,楊復恭望見對方勢眾,率數位幹兒子馬上逃出長安,奔往興元,聯合在外任職的幹兒子們“舉兵拒朝廷,以討李順節為名”。

逐走了前幹爹,李順節“恃恩驕橫,出入常以兵自隨”,惹起唐昭宗厭惡。於是,左、右軍中尉劉景宣和西門君遂暗勸唐昭宗除掉這個跋扈的胡人,並獲得允許。

兩位掌兵的公公以議事為名,召李順節入宮。三人寒喧坐定,剛剛端酒要喝,站在堂內“侍衛”的一名將領突前,一劍就把李順節腦袋砍落在地。大腦袋滾了幾滾,這位胡人的眼珠子還亂動,嘴巴張合,似乎在問“為啥來這個?”。李順節屬下聞老首長“死訊”,大噪而出,剽掠城市,“至晚方定”。唐昭宗也不厚道,剛剛利用李順節攆走楊復恭,就把人家弄死,顯示出這位年青皇帝不懂得收買人心。

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靜難節度使王行瑜,以及鎮國節度使韓建等人趁亂,一齊上表要求出兵討伐收留楊復恭的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見唐廷遲遲不下詔令,李茂貞、王行瑜就擅自發兵攻打興元。同時,李茂貞因未得招討使頭銜十分憤怒,寫信給宰相杜讓能和大太監西門君遂,“陵蔑朝廷”。不得已,唐廷授李茂貞山南西道招討使。不久,興元被諸軍攻拔,楊復恭又與幹兒子們逃往閬州。

連戰得勝的藩鎮李茂貞非常驕橫,在上表昭宗及寫信給宰相杜讓能時言語悖慢:“陛下貴為萬乘,不能庇元舅之一身(指王環被殺);尊極九州,不能戮復恭一豎。”唐昭宗覽表大怒,就促宰相杜讓能將兵出討李茂貞。杜讓能書生,泣謂皇帝說:“臣不敢避命不從。但此時情勢與憲宗時代大異,臣恐日後徒受晁錯之誅,也不能免七國之禍!”

唐昭宗根本不審時度勢,仍命杜讓能安排調動軍隊。李茂貞偵知消息後,密派人糾集亂民一千多人,攔住擔任觀軍容使的太監西門君遂的轎子“訴冤”,大公公見勢不妙,推說征討李茂貞是皇帝和宰相決定的,不關己事。於是,這幫人又圍攻崔昭緯和鄭延昌兩位宰相,投石叫罵,差點打死二人。此景此情,與憲宗時藩鎮李師道派人暗殺武元衡、裴度非常相似。唐昭宗聞之而怒,“用兵之意益堅”,詔遣宗室覃王李嗣率禁軍三萬前往,李茂貞、王行瑜合軍六萬抵拒。

雙方一交手,李、王兩個手下皆百戰邊兵,禁軍畢“新募市井少年”,一戰即潰。李茂貞大軍乘捷直趨長安,在臨臯驛紮營,上表要求詔殺宰相杜讓能。杜讓能馬上入宮,說:“臣早知道有今日之事,請陛下犧牲我一人以救社稷。”唐昭宗下泣,不忍心斬杜讓能,只是下詔貶其為梧州刺史,收斬西門君遂等三個太監來應付李茂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