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名高節 福祿壽全中興大將之郭子儀(第4/16頁)

一直在長安拿著賞錢過好日子的內丘令張通幽在楊國忠面前大講顏、袁兩人的壞話,因此兩位忠臣死訊傳來,朝廷也不加褒贈。後來長安失陷,唐肅宗繼位於靈武,顏真卿為族兄顏杲卿辯其枉狀。當時出逃於路的唐玄宗也知道消息,把已在普安做太守的張通幽拘至禦前,杖擊而死。朝廷贈顏杲卿太子太保,謚忠節。

顏、袁二人以一千多人馬的微薄力量,從起兵到失敗,總共不過十幾日時間,但正是他們的有效抵禦,拖慢了安祿山叛軍的進軍速度,唐廷獲得了調動軍隊的喘息機會。唐室不亡,實賴這兩個文臣出身的忠義之士!

見危致命 萬世丈夫——“安史之亂”中的忠烈將軍張巡

文天祥在其流傳千古的《正氣歌》中,他所列舉的“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的幾個忠臣烈士,其中有“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顏常山舌”是指顏杲卿舌斷仍噴血罵賊的壯烈事跡,而“張睢陽齒”,則講得是唐將張巡固守睢陽,以身徇義的浩然正氣。

張巡,鄧州南陽人。史書稱其“博通群書,曉戰陣法。氣志高邁,略細節不以庸俗合,時人叵知也。”開元末年,他考中進士,顯然是個文武雙全的材料。先為清河縣令,政績斐然。任滿還長安,有人勸他巴結一下當朝顯貴楊國忠。張巡嗤之以鼻:“此人掌權絕非國家福祥之兆,怎能去攀附他呢。”不久,又被調往真源當縣令,到任後就立即捕殺當地為非作歹的土豪頭子,威振一方,民眾敬戴。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後叛亂,連連攻陷宋州、曹州等地,譙郡太守楊萬石降於賊軍,逼張巡為長史,派他西去迎接賊軍。張巡不受命,率屬吏哭於玄元皇帝廟,感召眾人,起兵抗擊叛軍,得眾千余人。

當時,雍丘(今河南杞縣)縣令令狐潮想率眾投降賊軍,下屬百余人不從,全被令狐潮綁在一堆準備殺掉。恰值叛軍薄城,令狐潮出去接應,被綁的義士們乘間解脫繩索,殺掉看守士卒,迎張巡等人入城。張巡等人在城頭上殺掉反賊令狐潮的妻子兒女,率兵拒戰。

令狐潮憤怒至極,帶上萬賊兵猛攻雍丘,城內唐兵僅二、三千人。面對驚恐之眾,張巡對諸將說:“令狐潮等人對城中軍情一清二楚,肯定有輕我之心。我們出其不意出擊,肯定會讓敵軍驚潰,乘勝追擊,定能大敗他們。”張巡就派千余人守城上,自己為前驅,以余軍分成數隊突然沖出城,令狐潮的賊軍猝不及防,一時退卻。轉日。叛軍又猛然攻城,張巡在城上搭建防護樓櫓,用柴火澆油燒掉敵軍攻具無數,令對方不能近城,並不時乘間攻出城外,殺敵甚眾。兩個多月內,大小數百戰,唐軍甲不卸身,負傷戰鬥,最後竟打得令狐潮四萬賊軍掉頭而逃。唐軍乘勝追擊,差點生擒令狐潮。

惱羞之下,令狐潮增兵又來,重新圍城。令狐潮與張巡是老相識,在城下勸誘張巡:“朝廷現在兵不能出關,天下大勢已去,您以老弱殘兵守此危城,盡忠無主,不如投降下城與我共圖富貴。”張巡答言:“從古義來講,君主殺掉父親,為臣為子的不能報怨。您以妻兒被殺怨恨朝廷,借賊之力想要報復,可以預見您最終一定為朝廷所戮,而且百世罵名難逃!您平生以忠義自詡,今日之事,忠義何在!”令狐潮羞愧而去。

由於當時各地交通隔絕,城中有六名將領暗中聯合,一起到張巡面前表示說已經筋疲力盡,不如降敵。張巡假裝答應,轉天,他在堂上擺設天子畫相,率眾軍將朝拜,人人感泣。張巡下令士兵把六名將領引至堂前,責其不忠於國家,立斬於前。由此,將士人人思奮。

城中糧食很快吃盡。張巡假裝率眾軍在城內建豎壁壘,作戰鬥狀,令狐潮帶著大隊人馬來攻,剩下幾百艘運送鹽米的船只無人看守。張巡派人襲取,得糧鹽千斛,其余一把火燒光。不久,唐軍箭只射盡。張巡派軍士綁紮千余個草人,穿上黑衣,半夜用繩子吊下城墻。令狐潮兵士見有人下城,萬箭齊發,由此又得箭數十萬只。後來,張巡於夜間又用繩子吊下真人,賊兵於外望見,哈哈大樂大嚷“不上當”,殊不料這些敢死之士下得城來,大刀逢人就殺,賊軍大亂,營壘踐毀過半,逃奔十多裏。喘定之後,賊軍又慚又怒,增兵重新把雍丘圍得鐵桶一般。

又隔數日,城中防具漸竭,張巡就騙令狐潮,說實在守不住了要出奔棄城,但讓敵軍退居二舍(六十裏地),讓出道路給唐軍突圍。令狐潮信以為真,答應下來。張巡率軍士空城而出,把四面幾十裏地範圍內的房子全部拆掉,運回防備所需的木頭。令狐潮大怒,又引兵合圍,責問張巡失信。張巡說:“你給我三十匹快馬,我好與諸將乘之而去,此城就歸您所有。”令狐潮得城心切,派人送三十匹馬入城。張巡得馬後,分配給軍中最能戰鬥的驍將,說:“明天賊軍出現,每人各取敵方一將!”轉天,令狐潮於城外等消息,張巡在城頭露面,對令狐潮說:“我想離開此城,無奈眾將不答應。”令狐潮聞言,差點氣死,勒兵欲戰。還未成陣,城門大開,騎著賊軍所送三十匹快馬的唐將奔出,直突入陣,轉眼之間有十四名賊將被擒,唐軍趁機進攻,斬首百余,得器械牛馬甚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