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半明半滅大明朝崇禎帝的自殺和鳳子龍孫的下場(第2/29頁)

毛文龍被殺三個月後,皇太極率兵繞過山海關,由薊鎮長城的長安、龍井關、洪山口毀邊墻入侵,並攻占遵化、遷安、永平、灤州四城。

後金軍忽然出現在北京城外,對北京展開圍攻,即明人口中的“己巳虜變。”

乍聞後金軍逼近京師,明廷震駭,立刻調諸路兵入京來援。袁崇煥聞訊,在先派出趙率教入援的同時,即刻率祖大壽等人急赴前線,步步為營,途經撫平、永平、遷安、豐潤等諸城,皆留兵營守。

不久,明將趙率教戰死消息傳至,後金兵蜂擁而至。袁崇煥大驚,急引兵趨至北京城下,在廣渠門外立營。雖然袁崇煥手中僅有不到兩萬人,但他們鬥志高昂,數次與後金軍交戰,皆得勝而還(清人自己講是“互有殺傷”)。

見袁崇煥營盤堅固,無隙可乘,一直熟讀《三國演義》的皇太極便欲施用“反間計”來除去袁崇煥。當時恰好營中有兩個先前在城郊牧馬廠被俘的明朝太監楊春、王德成在押,他遂命令漢人降將高鴻中與鮑承先兩人趁黑坐在這兩個明朝太監被困的營帳外,假裝酒醉,放言說城內袁巡撫(袁崇煥)與大金有密議,準備裏應外合。夜間,哨兵故意縱兩個太監逃脫。

這兩人一回城,像兔子一樣跳到崇禎帝面前,把這件“天大的秘密”講與皇帝聽。剛愎自用的崇禎帝竟然上了皇太極這種最簡單詭計的當,很快就派人逮捕了袁崇煥,打入詔獄嚴刑拷打審問。

袁崇煥的部將祖大壽為此驚惶至極,出城後即擁兵向遼西奔逃。幸虧袁崇煥在獄中寫信召喚祖大壽,他當時才沒有叛變。

由於山海關、寧錦一線仍在明朝掌握中,加之後來的孫承宗禦敵有方,皇太極只得率兵退走。北京有驚無險。

後金退兵後,明廷開始審查袁崇煥一案。

當時,大學士錢龍錫持正,得罪了不少暗藏的閹黨成員。閹黨王永光時為吏部尚書,引其同黨禦史高捷等人猛烈攻擊袁崇煥,誣稱他暗中與後金議和,擅殺毛文龍,引清兵入口。這些閹黨本意是想以袁崇煥興起一件新的大“逆案”,順便攀引錢龍錫,於是,他們大造輿論,講袁崇煥殺毛文龍是由錢龍錫主使。

最終,袁崇煥本人被判淩遲,其兄弟妻子長流三千裏,抄其家產歸公。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剛過中秋,袁崇煥被剮於北京鬧市。

袁崇煥被殺,乃是天大的冤案,但不少無知的北京市民卻信以為真,恨極了這個引狼入室的袁巡撫,紛紛上前高聲責罵,甚至生食這位耿耿精忠的烈士身上之肉。

千刀萬剮,明朝就是這樣對待袁崇煥這樣一個大忠臣。

被殺前,袁崇煥作《臨刑口占》,依舊對大明朝忠心耿耿: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仍舊守遼東。

大英雄被剮之時,緊咬牙關,欲哭無淚,只能仰望蒼天,讓冤報嘆息回蕩於自己的胸腔之中!

可笑又可悲的是,崇禎帝至死不悟自己中了皇太極反間計,甚至連入清後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明末大才子張岱(寫《陶庵夢憶》那位),也在書中把袁崇煥列為明朝逆臣。最終為袁崇煥“平反”的,竟然是“韃子”皇帝乾隆。這真是個歷史的黑色幽默!如果羅貫中地下有知,知道自己的《三國演義》多少年後被後金的首領皇太極當作“兵書”來使,以“蔣幹盜書”為原型讓崇禎殺掉大明頂梁柱袁崇煥,羅老先生肯定會在地下憤怒高呼不已。

遍地烽煙——以油澆火的“平賊”

崇禎帝繼位以來,用人不當,自然是不可推卸的主觀責任,但罕見的自然災害,也是明朝滅亡重要的客觀原因。壞運氣,是每個王朝滅亡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從朱由檢繼位的第二年,即公元1628年,陜北突遭大旱。十余年間,陜西、山西、河南、河北、江蘇、山東,無年不旱。倒黴的是,大旱相繼,蝗災與瘟疫接踵而至,赤地千裏,十河九幹。由於乏食,最終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天災人禍,小民無生路可尋,加之官員貪汙,苛捐雜稅,橫征暴斂,只能走一條路:造反!

同時,明朝發展到晚期,土地高度集中,宗室、勛戚、官紳地主對土地的兼並愈演愈烈,貧者益貧,富者益富,社會的兩極分化達至驚人地步。而自嘉靖帝(世宗)開始“竭天下之財以奉一人”,萬歷帝(神宗)變本加厲,天啟帝(熹宗)有樣學樣,明朝財政面臨崩潰的境地,只得通過不斷加派賦稅來榨取民財。各級官吏巧取豪奪,竭澤而漁。由於農民紛紛拋荒逃散,造成水利失修,河患日甚,惡性循環下,天災人禍不絕。軍制方面,更是法久弊生,軍屯、商屯均有名無實,士兵被拖欠軍餉,已經沒有什麽戰鬥力。諸大將除身邊親兵可用外,基本上沒有可信得過兵校。軍紀敗壞,索餉嘩變,幾乎成為明末軍隊中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