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從隋到宋(第4/10頁)

唐玄宗本身就是個藝術家,如前所述,他的思路大概跟李嗣真差不多,覺得這說法真新鮮、有意思,就去跟宰相李林甫商量。而至於這位李林甫先生,成語“口蜜腹劍”就是說他的,最會拍皇帝馬屁,同時背後給同僚下刀子。他一瞧玄宗的口氣,好像很欣賞這種說法嘛,皇帝贊成的,只要不違背他的利益,他何必去反對呢?於是連連點頭稱是。唐玄宗大感欣慰,下召準奏。

於是乎,周、漢重新被奉為二王,其他朝代再次被降格為列國,一如武則天時代,只不過這次繼承周、漢正統的是唐朝,為土德。甚至兩年以後,禮部還出了個《土德惟新賦》的科舉作文題,讓考生們全都就這件事來談談感想。

後來唐玄宗“扒灰”扒出個楊玉環,兩人那份恩愛繾綣啊,楊家得以雞犬升天,就連楊玉環原本落魄的堂兄楊釗也做上了高官,並且改名為“國忠”,以表示他對皇帝那真是忠心耿耿,可表天日。這楊家一直是當隋朝皇室為本家的,楊國忠瞧見唐朝居然把隋也給貶了,心裏著實不舒服,於是跟玄宗打商量,咱們不如從北魏開始起算,把北周和隋朝都放回五德循環裏去,如何?

這時候唐玄宗正和楊玉環如膠似漆呢,更重要的是,李林甫已經掛了,原來一直被他壓著難以出頭的楊國忠當上了宰相,總理朝政,所以對於這個宰相大舅哥的面子,玄宗不能不賣。玄宗下詔:“一切都按楊相說的改。”楊國忠隨即就把那倒黴鬼崔昌給遠遠貶到蠻荒之地去了。

就這麽著,拉拉扯扯了兩三個來回,唐朝的土德上承隋朝的火德,才算是真正穩固了下來。然而諷刺的是,就在唐朝的德性終於穩定下來的同時,唐朝的社稷卻開始了劇烈動蕩——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為此丟了皇位,也“被太上皇”了一把,楊國忠和楊玉環兄妹則幹脆丟了性命。

自古帝王五運之次凡有二說:鄒衍則以五行相勝為義,劉向則以五行相生為義。漢魏共遵劉說,國家承隋氏火運,故為土德,衣服尚黃,旗幟尚赤,常服赭赤也。赭黃,黃色之多赤者,或謂之柘木染,義無所取。

高宗時,王勃著《大唐千年歷》:“國家土運,當承漢氏火德。上自曹魏,下至隋室,南北兩朝,鹹非一統,不得承五運之次。”勃言迂闊,未為當時所許。天寶中,升平既久,上書言事者多為詭異以希進用。有崔昌以勃舊說,遂以上聞,玄宗納焉,下詔以唐承漢,自隋以前歷代帝王皆屏黜之,更以周漢為二主。後二歲,禮部試天下造秀,作《土德惟新賦》,則其事也。及楊國忠秉政,自以隋氏之宗,乃追貶崔昌並當時議者,而復酅、介二公焉。

——《封氏聞見記·運次》

統一以後再動亂

所謂“安史之亂”,是指唐朝鎮守北方邊境的胡族雇傭軍集體造反,造反的第一頭目是安祿山,後來被他兒子安慶緒給宰了,接著安慶緒又被大將史思明宰了,史思明被他兒子史朝義宰了。安、史兩姓,父子四人,掀起了潑天的大亂子。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變衰的轉折點,從公元755年開始,到公元762年終結,前後持續了整整八年的時間。不但唐玄宗沒能看到動亂落幕,就連他兒子唐肅宗也沒能看到——寶應元年(公元762年),這爺兒倆前後腳掛了,距離叛亂結束還有半年的時間。

唐肅宗以後是唐代宗,然後德、順、憲、穆、敬、文一路傳下去,唐朝的德性已經確定,再也沒人翻起什麽詭異的波浪來了。只是,到了唐武宗李瀍當皇帝的時候,他又為五德學說增添了一個小小的應用項目。

話說唐武宗有一回得了病,很長時間都沒能好,於是他就開始琢磨上了:“當年漢朝是火德,所以光武帝劉秀把洛陽的‘洛’字改成了‘雒’,以免大水澆滅火頭。如今我大唐乃是土德,而我的名字裏有三點水,土克水,這病自然就好不了啊。看起來,王朝的氣運是不能壓住君主名字的。”因而李瀍就下詔改名,把“瀍”字改成“炎”字,火生土,這回順溜了吧。

想當初曹魏初定土德,就有閑人跟曹丕遞話,說趕緊把“雒陽”給改回“洛陽”吧,土克水,王朝之氣壓住了首都之氣,乃是大好事。估計唐武宗李炎就是想到了這個典故,所以才加以發揮和應用的。

說句題外話,唐武宗的前一任皇帝是唐文宗,本名李涵,也是帶三點水的,後來登基的時候改名為李昂,不知道是否也跟五德學說、五行相生相克有啥關系。手頭沒有什麽確實的證據,姑妄言之,大家也都順耳朵一聽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