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

明明自稱土德,這回又玩起“赤烏”來了,土不該是黃色的嗎?赤可是火的顏色,對不上怎麽辦?孫權倒不堅持,下詔說既然上天給了預兆,咱不如改德吧……木在東方,我大吳也在東方,而且木克土,證明我遲早要滅掉土德的曹魏,嗯,很靠譜,也很解氣,就這麽定了。

生也不行,克也不行

東漢朝正了火德,大家都改穿龍蝦袍,也就是所謂的“尚赤”。“尚”是什麽意思呢?尚的意思就是崇尚、尊重,說明全社會最尊崇這種顏色。咱們要知道,是先有了德,然後才有相應的“尚色”,換句話說,在鄒老教授提出“五德終始說”之前,根本就沒有這一套花樣。古書上說商朝是金德,服裝、旗幟尚白,那都是蒙人的——考古發掘倒是挖出很多商朝的人偶來,大多穿著白衣裳,沒辦法,那時候印染水平極不過關,素色衣服最多,想不尚都不可能。

等到秦始皇正式采納五德學說,下詔說咱是水德王朝,這種“尚色”才不再停留在紙面上、理論上,而正式得到應用。可是秦朝尚黑,並不是說秦人都只能穿黑衣服,打黑旗子,兵馬俑剛挖出來還沒褪色的時候就花花綠綠的,幾乎啥顏色都有。尚黑一般情況下是指皇帝、官員們的朝服和祭服,必須以黑色為主色調,軍旗也以黑色為最高級,獻給上天的祭祀品也得是黑的,比如黑牛、黑馬、黑羊啥的。

西漢初年的各種禮儀制度都很粗疏——不粗不行啊,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們大多是一票大老粗,像張良、陳平那樣有學問的挑不出幾個來,叔孫通制定新式朝禮的時候,劉邦就提醒過他:“做簡單一點兒,要不然大臣們搞不懂。”所以就沒有明確尚色,大臣們上朝也是各穿各的,只要別奇裝異服,別袒胸露背就得。直到漢武帝定下土德,官員們才統一著裝,以赭黃色為主色調。到了東漢呢?文武官員的常服尤其是祭祀服,就變成以赭紅為主色調了——沒辦法,當時印染技術仍然不過關,大紅色的衣服又貴又容易掉色,就連官員們也未必人人穿得起。

而五德學說,也從東漢開始演變成了兩套算法。一套是鄒老教授從黃帝起算的“五行相勝”法,一套是由董仲舒老宗師開頭,最終由劉向、劉歆爺兒倆完善的從伏羲起算的“五行相生”法。有趣的是,新學說並沒有徹底打倒舊學說,這兩套五德系統並行不悖,全都流傳到後世。雖然“五行相生”法後來居上,逐漸演變成主流,歷代王朝大多采用這種算法,但萬一不管用呢?扯不圓呢?說不通呢?這時候“五行相勝”的舊法兒就能派上用場了。

比方說吧,公元144年,也就是東漢順帝駕崩的那一年,九江郡一個叫馬勉的陰陵人發動叛亂,宣布自己是土德,尚黃色,火生土,所以漢朝要滅在他手裏,於是自稱“黃帝”——這是按“五行相生”的算法來玩兒的。後來這位“黃帝”被朝廷鎮壓,入土為安,真成了“土帝”。就在同一年,九江郡又出了一個叫華孟的,在歷陽起義,有了馬勉前車之鑒,證明五行相生的說法不靈光,於是他改弦易轍,宣布說水能克火,老子我就是黑帝——這是按“五行相勝”的算法來玩兒的。可惜天不佑德,王師反走,最後堂堂“黑帝”也落得個淒慘下場。估計這兩位九泉下相見,一定會相擁著抱頭痛哭吧,生也不行,克也不行,想搞個德性真是太難了呀!

到了東漢末年,張角兄弟率領黃巾軍起義,他們的理論基礎是道士於吉所寫的《太平清領書》,又稱《太平經》,經書裏稱漢為火德之君,而黃巾軍自稱拜的是中黃太乙神,承的是土德,打的旗號是“黃天當立”——這一節常看三國的朋友們都熟悉吧。繼續可惜,這一次土德還是沒能“德”起來,可見就算是“哈德”之人,也未必真的能“德”(得)國。

前面說的這幾次起義,只是“德性”大爆發的先兆而已。黃巾之亂以後,緊接著歷史邁入了華麗麗的漢末三國時代。曹操一代梟雄,不是傻子,他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卻不謀朝篡位當那個出頭鳥,也就不著急為德性的事兒上火;劉備那時候還拖著關張二人滿世界流竄,也顧不上德;孫權年紀還小。真正第一個吃螃蟹的家夥卻是袁家老二——袁術袁公路。

熟讀三國的朋友們都知道這位袁老二心比天高,卻沒什麽能耐,仗著自己是高幹子弟就胡作非為,還腦筋一昏,琢磨著當皇帝。西漢末年出現過一句著名的讖謠,叫作:“代漢者,當塗高。”最早被割據四川的公孫述拿來給自己當虎皮,理由是“塗高”為上古大舜的姓,舜為黃帝子孫,而黃帝又姓公孫……可惜公孫述碰上了“火為主”的劉秀,很快就無懸念地掛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