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從隋到宋(第3/10頁)

大唐千年歷

李唐應土德,本來這件事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合乎規則、無可爭議的,可誰想到偏偏有人瞧著不順眼,要跳出來唱反調。這人是誰呢?那就是大名鼎鼎、“初唐四傑”之一的文學家王勃。

太祖李淵以後是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以後是高宗李治,就在李治當皇帝的時候,王勃寫成了一部《大唐千年歷》,說唐朝的土德應該直接接續漢朝的火德,而非隋朝的火德。為什麽呢?王勃解釋說,因為從曹魏直到隋朝,歷代都沒能真正統一中國,他們都是沒有資格參與五德循環的,只不過是些五行的“沴氣”而已。“沴”這個字讀“厲”,指的是災害、不祥和,所謂沴氣,也就是類似汽車尾氣的廢氣、災氣、毒氣——文人罵人從來最陰損不過了。

王勃是當時的大才子,果然手筆非凡。漢代那位張蒼先生踢開秦朝,讓漢朝繼承周德,不過是裁掉了從東周滅亡直到漢朝初興之間四十多年時間而已,北魏的崔光先生不鳥十六國,讓北魏上追晉德,也不過省略了中間一百八十多年而已。這位王大才子下手可比前人狠得多,輕輕松松四個字“唐繼漢德”,於是乎漢唐之間的魏晉十六國南北朝將近四百年時光,就被他一刀割下來扔下水道裏去了。

因為這種算法實在太荒唐,連朝廷都覺得不像話,所以根本不予理睬。王勃也終究只是文學家,而做不成開宗立派一代大儒,或者一代大忽悠。

可是(人生就怕可是,歷史也怕可是),這事兒還沒完呢,誰都想不到過了幾十年,又有人端起了王勃的剩飯。

且說唐高宗駕崩以後,他老婆武則天垂簾聽政,後來幹脆把幾個兒子都一腳踢開,自己當了皇帝,把國號改成了“周”,追認周文王為武氏的始祖——據說開創東周的周平王有個小兒子,因為手掌上有像“武”字的紋路,就起名為武,後來又賜為武氏,做了周朝大夫,也不知道怎麽一傳傳下來,就傳到武則天了。

按照鄒老教授的“五德終始說”,一千年前的周朝是火德,這一千年後的周朝嘛,當然也要跟著祖宗走,同樣應火德,服色尚赤。這又是一個不按牌理出牌的主兒——不過話說回來,女人當皇帝,本來就徹底顛覆了傳統牌理嘛,她還在乎這點兒小花樣嗎——因為無論是“五行相克”還是“五行相生”,都解釋不了為啥唐朝是土德,跟著興起的武周會是火德。不過哪怕再詭異,當時都沒人敢糾正,這可以理解,換了我回到那個時代,也一樣裝聾作啞。為什麽呢?你想啊,旁邊周興、來俊臣他們全都支棱著耳朵哪,你要是對火德表示疑問而惹得武則天不高興了,被請進大甕裏洗桑拿,那可怎麽辦?

反正質疑的話是沒人敢講,說奉承話拍馬屁的卻大有人在。武則天曾經修建過一座宣明政教用的明堂,後來天有不測風雲,也不知道哪兒冒出來的火頭,呼啦一下就把整座建築給燒成白地了。武則天心裏這個郁悶呀,好幾天都蹲在宮裏畫圈圈。這時候就有個叫張鼎的左史跳出來給女皇帝解悶兒,諂媚地上奏說:“大火在王屋上燃燒,正合乎我大周火德興旺之象哪,這是祥瑞啊!”氣得左拾遺劉承慶上書駁斥,說這小子哪兒是奉承,分明說風涼話嘛,陛下您可千萬別被他妖言所惑。

可不是嘛,要是奉火德就得遭天火,甭問啊,奉水德就得發大水,奉金德就有刀兵之災,奉木德要房倒屋塌,奉土德不是山崩就是地震……五德靠著災禍來應,那還是德嗎?還奉它幹嗎?作死啊?

話頭拉回來,且說武周朝出過一位大畫家,名叫李嗣真,字承冑,官拜禦史中丞。從來文學藝術不分家,所以大畫家李嗣真就重提大文學家王勃的理論,建議把周、漢尊為二王,其他的小朝代尤其是北周、隋都要降格處理。這一回武則天準奏了,頒令全國改制,於是只有周、漢兩朝被尊為正統,其他王朝,甚至唐朝,全都變成列國了。

武周認定老祖宗東、西周是火德,漢朝按照劉歆的說法,也是火德,然後空了四百多年,大家繼續火德——五德還循環什麽啊,從頭火到尾算了嘛。所以等到武周結束,唐中宗李顯復了位,怎麽瞧怎麽覺得這些政策別扭到了姥姥家,於是一股腦兒全都廢掉,復歸唐初的說法。

有關王勃的《大唐千年歷》,到此還不算完。

唐朝最鼎盛的時代是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那時候到處歌舞升平,飽暖思淫欲……不對,應該是得到飽暖的大群閑人想要追求更高層次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享受,而想要得到更高享受就得升官,升官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上書朝廷言事,以求騙得皇帝青睞。當時那些上書言事的家夥為了吸引眼球,不惜在奏章裏說些稀奇古怪的話,說的話越是詭異,觀點越是新奇,就越容易得到注意。這其中,就有個叫崔昌的,幹脆拿王勃的舊文改了個名字,直接就給遞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