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天荒地老出奇人——天京陷落與李秀成的被俘(第3/17頁)

李秀成此次北進,其實對清政府也有確實的威脅。清軍在長江北岸各處兵力空虛,假使太平軍能成功攻進襲湖北,下遊清軍肯定要分軍回援。同時,安徽等地的撚軍以及遠征西北的太平軍可以趁李秀成挺進時機各處遙應,彼時肯定會掀起新一輪軒然大波。

不巧的是,安徽等地經過太平軍、清軍多年拉鋸式你爭我奪,民窮糧少,太平軍先前很少墾殖屯田,吃飯大成問題。李秀成本人在1863年2月底親自提軍北行後,在安徽以北基本沒能攻城陷地。清軍在各城堅持深溝高壘政策,避戰不出,加上連日大雨,太平軍士氣低落,疾疫頻生,缺糧斷草。

到了5月,見六安攻之不下,灰心之余,李秀成只得率軍折往壽州東返。一路之上,連戰帶病,加上清軍襲擊,太平軍近十萬人死亡,減員十分嚴重。

6月20日,李秀成攜僅剩的四五萬人經九洑洲返回天京,面見洪天王商議對策。

由此,想以“圍魏救趙”計策的進北攻南策略失敗。

沒在天京呆上幾天,李秀成匆匆離去,於6月底趕往蘇州。至此,太平軍在蘇浙戰場也一敗塗地。

戈登的“常勝軍”在1863年5月繼解常熟之圍後,迅速攻占昆山、太倉、陽新等地,端了太平軍軍器彈藥制造的老窩。雖然前常勝軍第二任首領白齊文在8月向李秀成倒戈,但他以及手下五十多名洋流氓的到來對太平軍的軍事行動沒有產生任何實質性的幫助作用。9月13日,江陰失守。12月4日,太平軍在蘇州以康王汪安鈞為首的數王與清將程學啟和戈登密謀後叛變,殺掉慕王譚紹光,清軍占領蘇州。

李秀成離開天京後,清軍加緊攻城,迫使他在八九月間率軍回援,向圍城清軍展開猛攻,但皆無成效。

蘇州既失,太平軍內部普遍產生厭戰情緒,掀起一輪投降熱潮。浙江杭州周圍的平湖、乍浦、海鹽、嘉善等地太平軍守將紛紛率軍獻城投降,嘉興被清軍攻克。1864年3月底,杭州就落入清軍手中。5月12日,常州也被清軍攻克,護王陳坤書被殺。

1863年年底,人在丹陽的李秀成拒絕堂弟李世賢讓他率軍往溧陽共謀“他往”的建議,輕騎回天京。

其實,蘇州一失,天京失去最後依恃。李秀成冒險回京,正是想勸洪天王“讓城別走”,以圖東山再起。當然,他自己母妻家眷在天京,這也是他回京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天京呆了十多年過慣好日子的洪天王懶惰入骨髓,鬼迷心竅,根本不接受李秀成的勸乞,誕妄大言:“朕鐵桶江山,爾不扶,有人扶。爾說無兵,朕之天兵多過於水!”洪秀全五迷三道,惶急得失心瘋。

李秀成“讓城別走”的戰略意圖,自然在當時是華山一條路,正確無疑。但仔細思之,他的這一策略也有盲目之處:離開天京,能跑往何方?

根據當時清朝曾國藩、李鴻章的判斷,李秀成、洪秀全等人逃離天京後有兩種可能,一是由浙江、安徽交界處上竄江西、福建,以覓回兩廣之路;二是竄至江西再繞湖北,與扶王陳得才等人會師聯兵。羅爾綱教授研究後認為,李秀成等人原想經江西、湖北出中原,此說最不可信。李秀成一貫輕視天京上遊,根本不可能向上遊地區突圍轉戰中原地區。其實,李鴻章在清軍攻克蘇州後所下判斷最準確,李秀成如果說服洪天王“讓城別走”成功,他們最可能的行進路線就是由浙皖交界處經江西、福建返回廣西老根據地,喘息後再圖發展。天京失陷後,李秀成的堂弟侍王李世賢率數十萬太平軍殘軍,正是按這種回撤意圖行走,只是半途兵敗,沒能回到廣西。

話又說回來,即使當時洪秀全同意離開天京進行戰略撤退,太平軍成功回廣西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為這一建議只有兩廣地區籍貫的兵士會贊同,絕大部分長江流域籍貫的太平軍將士絕對不會離開江南老家遠往廣西煙瘴之地。

可憐白骨天京城——“太平天國”的覆滅

洪秀全耍懶不走,李秀成無計可施。

湘軍不閑著,於1864年2月28日攻克位於紫金山第三峰的“天堡城”。不久,湘軍在太平門外築兩個大堡壘,北固山、洪山皆為清軍所奪,堵住第一門大路。天京城至此完全被孤絕。

一路激戰,至7月3日,紫金山麓龍脖子一帶的“地堡城”又被清軍攻陷,天京城完全處於清軍登高臨低的掌握之下。

天京城自1864年初已經嚴重缺糧。洪天王仍舊玩“精神勝利法”,派人把天王宮中的草坪上各種雜草拔光制成“甘露”(甜露),讓城內居民有樣學樣,詔令大家吃“甜露”養生。這種東西,“瓜菜代”都不如,吃後不僅不解飽,還會讓人中毒拉稀鬧肚子。當然,這“甘露”也有來歷,《舊約·出埃及記》第16章中,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曠野無食,上帝就賜給他們“甜露”為食。洪天王把神話當現實,把書本神學當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