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美麗而殘酷的東方“新世界”——為“大清國”個人奮鬥的洋人:華爾(附戈登)(第4/20頁)

時為清朝參將的李恒嵩很精滑,等洋大頭們攻堅入城後,確保自己安然無恙,他方率清軍“挺進”松江城。

由於華爾洋槍隊此次大勝,其部下搶掠無數金銀財寶。消息傳出後,這個先前飽受譏笑的投機家頓時成為上海洋人、士兵以及水手眼中的偶像。特別是看見洋槍隊士兵大包小包的“戰利品”,成百上千的洋人、水手、逃兵紛紛前來,自告奮勇要為華爾“獻身”。而且,清政府和上海商人兌現諾言,大賞華爾白銀三萬兩。經過士兵和將官按照等級分配後,華爾一人所得的白銀價值,相當於十三萬多美金。

這個昔日一文不名的美國窮光蛋,陡然暴富。

當時的上海,由四部分組成:上海縣城位於黃浦江上遊,城中有居民三十多萬;相鄰是法租界,由法兵守衛;再鄰是英租界,由英軍守衛;英租界旁邊是美租界(即日後的“公共租界”)。由於太平軍與清軍在江南戰事頻繁,每日都有無數難民湧入上海地區。

亂哄哄之中,西方人在上海的常住民達至三千多,英法士兵也有數百人。

泰極否來。華爾得意洋洋之際,由於上海的英國當局深恨他招募英國逃兵,便把他斥為騙子和海盜,和法國當局一起準備逮捕他。華爾當然不傻,他呆在自己的松江大本營,不去上海灘,精心籌劃下一步對青浦的進攻。

經過新一輪招兵買馬後,華爾集結洋槍隊,事先與李恒嵩商量好,準備合攻青浦。

太平軍在青浦有守軍一萬多,防守嚴密。更可笑的是,指揮太平軍守城的,也是一位洋人——英國人薩維治(Savage),此人曾為英國皇家步兵團上尉,現替太平軍賣命。對此,華爾一方一無所知。

1860年8月1日淩晨,華爾率水軍,李恒嵩率一萬多清兵走陸路,配合向青浦城發動進攻。

由於守城的英國人薩維治指揮有方,太平軍手中又有從洋人手中購買的新式槍炮,本想突襲的洋槍隊正好被太平軍候個正著。一陣交鋒之後,率先進攻的洋槍隊二三百人立刻被打死,華爾本人受重傷,一顆子彈從他左下顎打入,又從右臉穿出,使他連話都一聲不能講出來,滿臉血乎流爛。

精明的清將李恒嵩只在距城很遠處呐喊,坐山觀狗鬥。

洋槍隊大潰,無數槍械炮具遭到丟棄,如果不是副手福瑞斯特冒險救他,華爾幾乎當了太平軍俘虜。

大敗虧輸下,華爾的殘兵殘將逃回松江城,緊閉城門想作喘息。後來,他本人被送到上海療傷,感染上瘧疾,幾乎丟掉小命。

戰場方面,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自蘇州出發,率大軍撲向松江。還算走運,由於防守得當,洋槍隊大本營松江未陷,太平軍轉攻上海。

進軍途中,身為太平軍前驅的青浦英國指揮官薩維治中彈身亡,為太平軍“犧牲”了。

洋槍隊在白齊文指揮下二戰青浦,結果中途遇伏,再遭慘敗。

清政府與上海商會很惱怒,斷絕洋槍隊銀餉,華爾只得用自己第一次攻松江的獎金來維持軍隊運作。

李秀成因洋槍隊進攻青浦,不得已之下,改變首先進攻上海的安排,掉轉頭救青浦。打敗洋槍隊後,太平軍於8月12日收復松江,18日行至徐家匯,開始進攻上海的西門和南門。

早在7月10日,一直幻想與“洋兄弟”和好的李秀成向上海內的洋人發出一函,即著名的《致英美法公使書》,內容如下:

頃接陸順德來稟:

查照松江南門外大河中有洋船三五只,炮不絕聲。上海城內有貴國兵勇助妖堅守。雖不知所探確否而事宜詳密。為此又致書前來,或無其事,固可據實示明;若有其情,亦當即日撤退。蓋本藩得與諸貴國連和,所有兵勇到時,自當嚴諭,不準侵犯貴國絲毫,而貴國又何必遲疑不信致啟嫌隙也。……倘分兵助妖(清朝),不是諸貴國,而是未通音問之四貴國,亦煩將本藩來書勸其一體聯和,將來以便一體通敝致絀此而優彼,豈不妙甚。請諸貴(國)熟籌之,勿徇一時乞救之妖情,而誤終身通商之大事。

信中沒有什麽威脅字眼,李秀成只希望英法等國嚴守中立。同時,他也誘之以利,表示說,如果洋人與太平軍配合,會把太平軍全年關稅“賞予”他們。

駐上海的英、法軍隊指揮官當然不相信太平軍。他們即刻與清軍合力,從水陸兩方猛擊太平軍。

由於李秀成對上海估計不足,帶來攻城的人馬不夠多,三天後黯然離去。此為太平軍一攻上海城。

值得一提的是,英法在上海的聯軍與清軍一起拒抵太平軍時,英法聯軍在北京方面正向清廷發力進攻,鹹豐皇帝被迫逃往承德。很快,英法聯軍燒毀了圓明園,此即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高潮。究其原因,前一年英法兩國以會盟為借口,開炮艦到天津大沽口,不遵守清廷讓他們在北塘登陸的約定,準備沿白河直開入北京。蒙古的僧格林沁王爺在大沽來個伏擊戰,殺得英法聯軍大敗而去,故而引來日後這麽一擊。僧王當時擊沉洋艦三艘,重創三艘,斃傷洋兵448人,而清軍本身僅陣亡32人,實是中國近代史對外作戰中前所未有之大捷。但因“極左”時期意識形態原因,僧王的功績在現在很少有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