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李同知京城訪故友 金侍郎寒夜聽民瘼(第4/5頁)

“這是誰的主意?”

“咱們知府大人呀。”

“他怎麽能這樣?”

“他怎麽不能這樣?”李順冷笑一聲質問道,“楚王好細腰,後宮多餓死。首輔張大人要清理天下土地,目的肯定是要增加田畝而不是減少,各地官員也就投其所好。這樣一來,既有政績,又能得到首輔青睞,何樂而不為?”

“如此說來,你們南陽府多量出的一萬多頃土地,裏頭有虛假成分?”

李順點點頭,答道:“咱南陽府,勢豪大戶本來就不多,最大的就是一個唐王,多查出七百多頃。”

“也是用小弓?”

“對他哪敢用小弓,”李順連連搖頭說,“唐王名下詭寄隱瞞莊田,本來就多。就是正常丈量,人家也不滿意,這些小弓,專門用來對付那些丁門小戶人家。”

“真是豈有此理!”金學曾憤憤不平地罵了一句。

李順苦笑道:“咱若是想發財,通過這回丈量土地,咱好歹也賺得回一大把黑心銀子。”

“是嗎?”

“就因為咱手裏有兩張弓,清丈田地是千家萬戶的事兒,誰家不想自家的田地少報一點,因此人上托人保上托保,紛紛使銀子讓咱高擡貴手用大弓丈量,因此只要你肯用大弓,就會財源滾滾。”

“沒想到,這麽簡簡單單的一件事,裏頭也藏了這麽多的貓膩。”

金學曾的感嘆,被李順看作是少見多怪.他說道:“你這個戶部右侍郎,管的是全國的土地丈量,只是動口督辦,卻並不做具體事,你哪裏知道這裏頭各種各樣的鬼把戲。”

“這也就是你們南陽。”

“用小弓可不是咱南陽的發明,”李順提了提嗓子,加重語氣說,“咱南陽知府大人,是從別處取經學來的。”

"他從哪裏學來的?”

“浙江湖州府。”李順接著介紹道,“湖州府的知府是咱南陽知府的同年,清丈土地一律用三尺二寸的小弓。”

“湖州府清田,畝數溢出一萬六千多頃,想必這小弓幫了不少忙。”

“若再追查下去,湖州也不是始作俑者。金大人,全國土地,哪些地方溢額最多?”

“南北直隸,湖廣、浙江、山東、山西大同、宜府等地,當然,還有你們河南。”

“不信你查一查,這些地方用的全是小弓。”李順說著又嘆了一口氣.“朝廷推行‘一條鞭’法,新征的賦稅根據新的田畝而定,你方才說的這些省份,不知要平白增加多少負擔。”

李順所言之事,也算是一個驚天黑幕。金學曾此時心裏頭倒海翻江=他問李順:

“你把這張弓背到北京來,打算怎麽辦?”

“覲見皇上,咱把這只弓背上。”

“你想幹什麽?”

“向皇上說明真相。”李順擺出一副“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架式。

“李順,你不能這樣做。”金學曾心裏頭一急,競直呼其名,“你不要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此話怎講?”

“你這不是讓首輔張大人難堪麽?”

“怎麽讓他難堪,他又不知道大弓小弓的事。”

“他是不知道。連我都不知道,他更不可能知道。但你不要忘了,清丈田畝是他的決策,也是他給萬歷王朝立下的最大功績。”

“啊?”

“而且,你所要揭露的事,與清丈田畝的實際意義相比,畢竟只是枝節問題。”

“金大人,你這句話,愚職不敢贊同。”

金學曾眼看李順臉色漲紅要同他擡杠,便伸手制止他,心平氣和地問:

“李大人,你說,這次全國清查田畝,受到打擊最大的是哪些人?”

“當然還是那些豪強大戶。”

“這不就對了!”金學曾一邊給李順續茶,一面說道,“全國新增土地三百萬頃,據戶部統計,其中屬於勢豪大戶的土地,占。了兩百四十多萬頃。依你的說法,地方州縣衙門,不敢對這些人的莊田使用小弓丈量,那也就是說,此次新增土地的五分之四,還是過得硬的。”

“這個咱李某也不反對,”李順仍在犟嘴,數落道,“但你金大人不要忘了,勢豪大戶的大宗田地,是用來收取租課積累財富的,而丁門小戶的農家,幾畝薄田卻是用來養命的。窮人的田地本來就少,如此增重負擔,影響的不是少數,而是千千萬萬戶人家。”

“這的確是一大隱患,但也不是所有丁門小戶的百姓吃虧,也有的窮人,在這次土地丈量中得到好處。”說到這裏,金學曾頓了頓,又問,“江陵縣的那個陳大毛,你還記得嗎?”

“記得.不就是萬歷四年在玄妙觀前,與巡攔段升打起來的那個人麽?”

“就說他家,就得了請丈田畝的好處。他家原有十畝水田,被水打沙壓五畝,只剩下五畝水田,但因戶部的魚鱗冊上載著他家的水田仍是十畝。因此,他家仍得按十畝交稅。這回清丈田地,便給他家減了五畝。從此就可以少交五畝水田的賦銀,像陳大毛家這種情況,在全國也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