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大略(第3/4頁)

“……不要,不要搶走我家的米,這是家中最後一點口糧了,沒了一家老小就要餓死啊……”

“……求求你們,天兵老爺,不要帶走我們家的女兒……”

戲班在台上演著,台上那婦人哭聲淒厲,絕望之情,聲聲刺人心骨,下面的屯民也是痛哭一片。

……

這樣的戲班幕幕,在各地上演,歸化城,太原府,平陽府,甚至陜西一些地方等等,又夾著讀報,唱報,所到之處,觀眾如潮,引起無比強烈的反響。

現在就算一些鄉下老太太,都知道些京中之事,知道流賊人面獸心,不是什麽好東西。

當然,宣府時報內容豐富,不單言流賊之事,還有講奴賊又一次逼近關塞,意在不軌。

不過主要還是言說流賊在京中之事,追贓助餉,搶掠百姓等種種詳情,揭穿他們的面目,打消百姓的僥幸心理,至於韃子……

那已經不用宣傳了。

這是民間普通百姓,情報部從讀報,戲班等方面對他們進行宣傳。至於宣府鎮,都護府,山西等處的士紳官將們,他們有的是財力購買報紙,京中之事,他們也非常關心,自然是每期都不落下。

看到報紙的時候,他們也是非常震驚,其實他們也隱隱有所聽聞流賊在京中之事,只是知道得沒報紙這麽詳細,篇篇幅幅如若讓人身臨其境,毛骨悚然。

他們也是最感同身受的一部分,流賊在京中拷掠官將士紳,就如拷掠到自己身上一樣。

他們不敢想象,若有一天自己也會這樣怎麽辦。

曾幾何時,對流賊逼向京師他們心情復雜,有人私下議論大明是否氣數已盡,他們是否應該降迎新主,改朝換代過新日子。

但現在,他們什麽心思都沒有了。

隨著報紙等宣傳傳向四面八方,各地的反應如潮,震驚,不可思議,恐懼等等,最後匯成一個聲音。

出兵,剿滅流賊!

不能讓京師的慘劇也在宣府,山西等處上演。

趁流賊還在京中樂不思蜀,務必先下手為強。

不可思議的事情,宣府鎮,都護府,山西等處,從來沒有一天,眾人的心思這麽齊過。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年齡,不分階層,眾人都一個心思,那就是剿滅流賊!

一時間永寧侯王鬥的舉動萬眾矚目,眾人都在探聽,永寧侯何時出兵?

……

四月初七日,宣府鎮城大將軍府內,眾人期待矚目的永寧侯王鬥正在平靜書寫什麽。

王鬥雖往歸化城任都護府大都護,然他在宣府鎮的大將軍府仍然保留著,原來怎麽樣,現在還是怎麽樣。特別聞流賊攻陷京師後,他的大本營指揮部更是移駐到了宣府鎮城中。

此時在他的公房內,那張巨大厚實的案桌上,王鬥在一本厚實的書冊上寫著什麽,上面密密麻麻上百條,王鬥就正對著幾條內容沉思。

他看著內中一條:“……縣下設鄉,鄉下設保,各鄉長皆由上級任命,正九品待遇。每鄉皆設巡邏所一所,巡長從九品待遇……”

他想了想,改為鄉長、保長皆由上級任命,保長亦也不經保民推舉,而且享受從九品待遇。每鄉吏員書辦原本約十五到二十人,改為二十到三十人。

明之弊端衰亡,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皇權不下鄉。明末清兵入關,抵抗者也成千成萬,然因缺乏組織,地方義民最終都成烏合之眾,又哪會是有組織精銳清兵的對手?

所以皇權下鄉,編戶齊民,尤為重要。

至於鄉長、保長都不由地方保民推舉,那是怕鄉權最後被地方有力人士把持。

畢竟百姓多是愚昧短視,而且有膽小怕事的基因在裏面,能不出頭,就不出頭,最後的結果,就是地方政事落到豪強手中。

所以全改為上級任命,這樣才能從中央到地方,如臂使指。

他看了看地方的經費由來,原來是由中央拔款,他想了想,還是改寫道:“地方農戶等只保持正稅,免除一切雜稅火耗加派,但礦產經營等收歸國有,由地方各官府自己經營。所得利潤五成上繳國庫,余下為地方留存、運轉經費及官吏分紅。”

又教育上面,他改寫道:“每鄉至少小學一所。每縣至少中學一所。每省至少大學一所。”

教育非常重要,容不得輕視,現在宣府鎮每鄉就有小學多所,原本王鬥念大明別處百廢待舉,沒有硬性規定各鄉有小學多少,現在想想,還是必須硬性規定。

他又看了原大明官員軍將培養這條,全部都需入宣府鎮軍事學院,民事學院培訓,時間為半年到一年。培訓的時間中,還必須到宣府鎮、都護府,還有靖邊軍等處“觀政”,合格者,方能放入大明各處為官為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