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章 動員

未來要攻占的土地至少在數千萬平方公裏,需要的人口眾多,其實就算發展內需,一樣需要大量的人口。

有實例表明,人口是一個國家工業的基礎,人口少於一百萬,就沒有工業革命的可能。人口少於一千萬,就沒有二次工業革命的可能。人口少於一億,就沒有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可能。

而且未來的發展,隨著分工越細,需要的人才越多,這需要的人口當然也越多。

未來人類要沖出太陽系,王鬥估計沒有百億千億人口,談也不要談。

此時漢人的生育能力很不錯,一家生個七八個純屬正常,但就是夭折率太高,就如王鬥他家,他母親鐘氏生了不下六個子女,然夭折得只剩王鬥一個獨子。

還有各種的疾病,也折磨著此時的民眾,特別是婦女,所以有必要發展女醫,培養婦科聖手。

王鬥在上面寫道:“科考時開設女醫科,女醫官品級待遇與男醫官相當。每縣均需設女醫館,專治婦人,為免物議,男性止步。”

王鬥又寫道:“嚴禁溺嬰,違者以殺人罪論處,地方保長、鄉長,皆受處罰。”

他補充一句:“溺嬰者,父母皆罪,膝下幼子幼女一律沒收,由國家撫養。”

再看各地都護府未來可能達到的人口數量,王鬥微微皺眉,就算他在上面想了很多辦法措施,然相比內心需要的人口價位還是太少。

西方民眾故土難離觀念較輕,但他們殖民地往往受困於本國人口數量少,所以發展困難。中原倒是人口眾多,但卻受限於故土難離觀念,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狗窩,不是到了實在活不下去,都不願意背井離鄉到外。

而一個地方的人口數量不到一個地步,往往很難形成穩定的社會氛圍,使當地民眾產生紮根之念,難以穩住該地。便如一個縣只有千多人口的話,該縣往往慢慢會消亡死去。

他目光放在藩王那一档,寫道:“神州境內禁止一切藩國封地,各藩王宗親可往都護府之國。許其自募人口兵力攻取之,封地依大縣論,五千平方公裏止。積極主動者,上繳中央財賦可八折優惠。”

王鬥寫道:“敢有抗拒者,一律流放各都護府境。又,可令情報部暗中挑動若幹藩王反亂,平亂後首者誅之,協從皆流放。治下人口,參與各府縣者,人口皆流放一半到都護府。”

王鬥平靜寫著,解決若幹人口的問題,他細看各都護府攻掠方略。西征,盡誅沿途各國,各部落其高層、中層,毀滅其一切書籍,知識分子,抺殺其一切文化痕跡,這沒問題。

不過南略……

他想了想,改寫道:“天竺文化特殊,數千年階層不動,可以白婆羅門、白刹帝利姿態臨之,不動其高層利益。藩王亦可多流放此地。”

他細細推敲未來各都護府發展後,人才將變得非常重要與珍貴,就算舊知識分子都將非常搶手。

他想了想,寫道:“可囤積大量犯官與舊文人,介時拍買。起拍價,秀才,五百銀圓起。舉人,五千銀圓起。進士,價格面議。十人起為批發價,可八折優惠。”

……

確定完都護府諸事,王鬥審核這一條內政,關於差役人賦,原本他打算攤丁入畝,最後細想後,決定將此全部取消。

賦,始於秦朝商鞅變法,也是一種人頭稅與勞役的說法,明時稱戶口鹽鈔銀,還有隨之附在丁口上的勞役。賦役,伴隨終身,不可避免,就算災年官府有時會免稅,但不會免賦。

就算你田地沒有,你成了流民,官府可能不會征你的稅,但是你的賦仍然逃不了。

還有隨在上面的差役。

有明一代,差役非常的頻繁,役錢非常的繁雜,百姓苦不堪言。

這也是李闖提出“不當差,不納糧”的口號,為什麽這麽有蠱惑力。

清時提出攤丁入畝,然只是攤,人頭稅與勞役負擔仍在,只不過由地主士紳負擔了一部分,有些稅種合並了。

王鬥認為這種丁銀制與勞役制還是終結為好,歷朝歷代皆有大量隱田,這好理解,士紳官商為了逃避田稅使用各種手段隱瞞。然各代又有大量隱戶,這就是人頭稅與勞役的禍害了。

大量隱戶,對於國家規劃極為不利,因為不知道具體人口多少,就不好提出發展目標,這對經濟發展極為不善。

免除人頭稅,免除勞役,初看可能對官府不利,因為沒有百姓再出來白幹活,在各項工程的錢糧支出將大大提高增加,但事實從遠期來看利大於弊。

而且制度設計得好的話,官府支出的錢最終仍將回到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