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大略(第4/4頁)

大明原也有“觀政”條例,然都是進士的人才,而且只是在中央部院見習,並非下基層歷練,總體情況看,能學到的多半還是怎樣“做官”,而非“做事”,所以效果不好,必須改變。

該條上原本有“軍事學院,民事學院移往京師”,王鬥想了想,改寫道:“仍居原地。”

宣府鎮,都護府等處,還是作為有影響力的地方,先進文化輸出地為好。

他又看了這條後面第一期的培訓名單,上面有一些人的處理與命運。

“王樸,培訓後移往外務部任職,不從,誅之。”

“王樸父王威,培訓後移往參謀部任職,不從,誅之。”

“吳三桂,若開關,盡誅吳祖二族。未開關,培訓後調西北,從軍西征,不從,誅之。”

“孫可望,培訓後調西北,從軍西征,不從,誅之。”

“李定國,培訓後調南方,從軍略南洋,不從,誅之。”

“鄭芝龍,培訓後調南方,從軍略南洋,不從,誅之。”

“鄭成功,培訓後征東番,驅荷蘭人,不從,誅之。”

王鬥目光在上面李定國、鄭成功名字上看了良久,他想改為“不從,赦免”,但最終保持“誅之”不變。

還有接下來這一條:“以兩京十三省,漠南,遼東各地為神州,禁止神州境內一切封地封國。設安西都護府,攻掠範圍到裏海。安北都護府,攻掠範圍到北冰洋。安東都護府,攻掠範圍東番、澳大利亞、夏威夷到北美西岸。設安南都護府,攻掠範圍南洋,印度等地。”

“此為百年目標,為動員人民之力,調動國民積極性,立封地領主制,功勛卓著者,皆可封賞。凡為國征服一萬平方公裏土地者,賞十平方公裏土地,約一萬五千畝,一村之地,賞國士爵。”

“凡為國征服十萬平方公裏土地者,賞一百平方公裏土地,約一鄉之地,賞男爵。”

“凡為國征服一百萬平方公裏土地者,賞一千平方公裏土地,約一縣之地,賞子爵。”

“不論出身,不論門弟,不論男女,有功者皆賞,封地最高為一縣,土地上限五千平方公裏,伯爵止。”

“領主兵力上限一千,有人事吏權,有經濟自主權,然需向中央上繳稅收,也沒有教育與外交權。在法律方面,可擁有部分的地方法,然最高法是中央國法。若各領地法律與中央法發生沖突,中央法優於領地內地方法。”

“此外,領主受中央官職,軍職,政令一統,平時享受封爵等待遇,戰時受軍職節制。”

王鬥看著這條,中原歷朝歷代,總是對外擴張無力,原因很多,但沒有調動國民積極性,這條是肯定的。所以中原強時對外擴張,弱時疆土就收縮不少。

強如盛唐,領土最高時西到鹹海,然弱時……

昔日西域萬裏疆,而今邊關在鳳翔。

攻下一地沒有占住一地原因很多,然百姓沒有從皇朝擴張中得到好處,反每次兵役,都有人傾家蕩產,所以人人都在喊兵兇戰危,兵兇戰危,視擴張為苦事。

反觀西方各國,源源不斷的擴大領土,殖民地,就因為他們國民也在擴張中得到好處,自然人人積極。

所以王鬥立下封地領主制,就是為了調動國民的積極性,雖然未來也有憂患,但顯然利大於弊。

而且就算未來這些地方不屬於中原疆土,也是屬於漢文化圈一部分,未來也容易形成經濟軍事文化同盟。

擴張一地,占住一地,還需要大量的人口,王鬥看這條後面的人口來源,除了鼓勵移民外,還有流放。

他看著上面的“興大獄五次,從江南流放人口一百五十萬”,他看了良久,想了良久,最終還是改為:“興大獄七次,從江南流放人口二百萬。”

王鬥一條條看著,改著,他點了一根煙抽上。

他眼神深沉,表情平靜,壯麗史詩,萬裏江山,都在他筆下綻放。他所寫的每一句,甚至每一字,都關乎到萬千人命運,但他只是平靜的寫著,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