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衣錦還鄉:對鳳陽鄉親的特殊照顧(第2/8頁)

  二百多名士兵的行軍糧分給了二十多戶人家,每家還分到了朱元璋從南京帶來的兩匹綢子,兩匹棉布。那個時候,棉花在中國尚未普及,因此也是珍貴禮物。此外,每家還分到了二十兩銀子。

  青黃不接時節,許多人家已經吃了一個月野菜,此時許多孩子當著朱元璋的面就大口大口吃起幹糧來。整個村莊都一片喜氣洋洋。

  朱元璋卻高興不起來,衣錦還鄉的自得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他沒有料到戰爭把家鄉破壞得如此徹底。趁著大家回家生火做飯,他帶著隨從到村外去給父母上墳。

  墳地幾乎已經找不到了。朱元璋記憶中堆得很高的墳頭風吹雨侵,已經幾與地平,荒草連天,大地寂靜無聲。朱元璋想著躺在地下的父母,可惜趕不上他今日的榮華了。他跪在低矮的墳頭前,淚如雨下。

  他本來想把父母的遺骸起出來,找個好地方另葬,但是博士官許存仁和起居注官王祎極力反對。他們說主公能有今日,顯然是因為父母的墳風水好,要是起墳改葬,恐泄山川靈氣。朱元璋一聽有理,於是下令就地培土,“增土以倍其封”。

  再回到村子,鄉親們已經從留在村中的侍衛那裏知道,如今的重八,現在已經是“吳王”,不久之後就是皇帝。再見到朱元璋,大家撲通一下,都跪了下來。朱元璋命大家起來,他們起來後也都面帶拘謹,不敢說笑了。朱元璋和他們細話家常,問他們這些年的境況,才得知村中人一多半兒死了,剩下的也都逃走。濠州的戰爭剛剛停止,大家都指望今年能過個太平年。

  朱元璋宣布,任命和自己同來的劉英與曹秀為守陵官,全權負責守護皇陵之責,又宣布賜給這二十戶鄉親每戶視人口多少二十到三十頃地,免十年錢糧。朱元璋說,你們這二十戶,以後就不用種地了,地佃給別人種,你們專門幫我看守祖墳,我立你們為陵戶,幫我照料祭祀之事,不要你們出錢,祭祀過後的豬羊,就給你們吃了!以後你們每日間,只要收收租子,吃吃酒,快快活活度日罷!

  大家又紛紛趴到地下,結結實實給朱元璋叩了幾個頭。

  朱元璋環顧鄉親,發現和剛才比,少了一人:前地主劉德。

當年仇人劉德

  從南京出發之前,朱元璋頭腦中就一直在想,那個劉德如今怎麽樣了?

  在劉德家裏叩頭求地的情景,是朱元璋生命中最大的恥辱。

  剛才那二十多戶之中,他注意到了劉德。當年那個精壯富態的劉德,如今也已經蒼然老矣。在那時的朱元璋眼裏,劉德就是村中最大的成功人士,舉手投足,派頭十足,讓朱元璋十分敬畏。如今看起來,不過是個又老又猥瑣的沒見過世面的鄉間老頭。

  聽到朱元璋如今已經是吳王,劉德心裏忐忑起來。朱元璋再次回村,他躲在家裏,不敢出門。

  朱元璋派人把他叫了過來。大家心裏都緊了一下。誰都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麽事。而朱元璋這些年,可是以殺人為業。

  劉德跪倒在朱元璋面前,一邊磕頭一邊口中叨念:主上開恩,恕小的當年有眼不識泰山吧!可憐小的如今也一把年紀了吧!

  朱元璋親自上前,把他從地上拉起來,說:你不用害怕。當年之事,我不會計較。“此恒情耳,不必問。吾貧時,爾豈知今日為天子耶!”(《國榷》卷一)嫌貧愛富,這是人之常情,我不和你計較。那時候你怎麽知道我會當天子!同時還宣布,賜給劉德三十頃田。

  在場之人,無不為朱元璋的寬容大度所感動。起居注官忙把這段話記載下來,他知道,這必將成為一樁歷史佳話。

  其實這一刻的一舉一動每一句話,朱元璋在離開南京前就籌算好了。

  朱元璋處處模仿漢高祖劉邦,對劉邦樣樣都佩服,但是對劉邦“羹頡侯”一事,卻一直大不以為然。

  由貧賤起身的人,總有相似的尷尬。年輕時的劉邦喜歡帶著酒肉朋友到哥嫂家蹭吃蹭喝,喝酒吹牛。時間長了,嫂子難免不願意。有一天,劉邦和一幫小兄弟走進家門,卻聽到嫂子拿鍋鏟狠狠鏟鍋的聲音,那意思是告訴他,鍋裏沒飯了,到別處去蹭吧,把劉邦弄得臉沒處放,從此便留下了“擊釜之怨”。當了皇帝之後,他大封近親為王為侯,但唯獨就是不封大哥大嫂的獨子劉信。直到太上皇劉瑞親自說情,劉邦才決定封他為侯,但在下旨時,卻頒了一個刻薄的封號:“羹頡侯”。“羹頡”之意是“飯沒了”。

  即將開國的朱元璋,期望著以史上最偉大的皇帝形象進入歷史,因此他對自己一舉手一投足都很重視。朱元璋認為:“論高祖豁達大度,世鹹知之,然其記五嫂之怨而封其子為羹頡侯……則度量亦未弘矣。”也就是說,劉邦本是寬懷大度之人,卻因為這樁小事破壞了形象,十分不值。帝王形象無小事,越是戲劇性的小事,越是人們津津樂道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