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建立制度:明朝百姓有了“戶口本”(第4/10頁)

  朱元璋教導人民:“各地百姓,遇到生人,要仔細檢查他的通行證,看看他的穿著打扮,行動做派是不是和通行證上寫的職業相同。”如果不帶通行證出門,要受到嚴懲:“凡沒有通行證私自出門者,打八十棍。經過關口不走正門,過河不由法定渡口而過的,打九十棍,偷越國境的,處絞刑。”

  如果某地發生災荒,人們跑到外地要飯謀生,即使成功偷越了關卡,也會在造黃冊時被發現,“所在有司,必須窮究所逃去處,移文勾取赴官,依律問罪”(《明會典》卷二十,黃冊)。

  也就是說“地方有關部門必然窮究你逃到何處,行文到那裏,令當地官府捉拿你回原籍,依大明律問你的罪”。官府會要求你報出自己的戶口信息,和本地直至南京黃冊庫中的信息進行核對,這樣,你想謊報戶口,隨便到其他地方落戶的企圖就落空了,都要被押送回原籍,繼續入黃冊。人本來是土地的主人,但是朱元璋卻使土地成為農民的主人。全國農民都變成土地的附屬物。

  黃冊制度的第三個作用是保證賦稅。黃冊與今天戶口制度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不光是用來記錄人口信息,還要記載這一家的產業,用以確定應該承擔多少賦役。因此,黃冊既有人稱為戶籍黃冊,又有人稱之為賦役黃冊。配合人口制度,朱元璋又建立起全國土地登記制度,每家每戶的土地有幾畝幾塊,每一塊的位置、大小、四至,都寫得清清楚楚,全國一家不漏。下面是一塊地的土地產權證登記內容:

  土名:李樹園,地一分四厘。

  地屬二十都四圖三甲,程九龍。

  東至方良珊田,西至張丹民田,南至方良珊田聯,北至方良珊田。

  歷代王朝後期都會出現一種社會情形,就是豪強地主貴族等勢力之家,招收人口,隱瞞土地,造成國家稅收大量流失。黃冊制度可以有效防止普通百姓寄名到大戶人家逃稅。同時,豪家大戶通過種種手段逃避稅賦,將負擔轉移到普通百姓身上,由此造成兩極分化越來越激烈,最終會吞沒這個王朝。黃冊制度也可以把這一現象壓制在最低範圍。因此嘉靖年間有官員說:

  國家之急務,莫先於恤民。恤民之實,在平賦役而已。賦役之平,在慎攢造(黃冊)而已矣。故冊籍之造弗慎,賦役之派弗均,奸豪得計,民弱受害,國計之虧縮,民生之凋疲,恒必由之。(萬文彩《為申嚴賦役黃冊事例以杜奸弊題本》,《後湖志》卷十)這些話確實說出了朱元璋的心聲。可以說,沒有黃冊制度,朱元璋大移民、大土改、平均土地及財產的成果就無法保持。

  如此重要的資料存放在何處,朱元璋當然也花了不少心思。之所以最後定於玄武湖,是因為它水面闊大,湖內有數個島嶼。對於玄武湖優越的天然條件,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南京通政使司右通政楊廉曾這樣分析:

  太祖高皇帝建都金陵,藏天下黃冊於後湖,至太宗文皇帝定都北平,諸司庶各類多隨藏以北,獨後湖之藏不動如故。祖宗深謀遠慮,灼見於此,故都可遷而藏冊之所不可改。

  不然,輦觳之下,如順天畿輔之近,如真(定)保定之類,何為而不之京師,而之南京?蓋後湖之廣周遭四十裏,中突數洲,斷岸千尺,由是而庫於其上,由是而冊於其間,誠天造而地設也。其為圖籍萬年之計,殆無逾於此矣。(楊廉《後湖志》序)很明顯,朱元璋認為後湖這樣環水隔岸的條件,是用來建設档案館最理想的環境。建庫於湖中心,一方面,可以防火,另一方面,又可以保證安全。這一看法得到了朝廷上下的認同,事實上,後來朱棣北遷以後,明王朝的中央國家機關北遷,然而卻單獨把黃冊庫留在南京,這更加突出了玄武湖地理條件之優越了。

裏甲制度:“二流子”們的緊箍咒

  正經過日子的農民最瞧不起的是“二流子”。老實巴交的莊稼人到了城裏,最害怕的則是地痞流氓。作為一個從小家教嚴格的標準農民,朱元璋雖然曾混跡江湖,本性裏對遊手好閑之徒卻有一種強烈的厭惡。

  對於那些縱情玩樂的“敗家子”,他從來都看不慣。

  翻閱史料,偶然見到了朱元璋接見功臣子弟時的一篇講話,錄其片斷,從中可以看到朱元璋的人生態度:

  男子漢家,學便學似父親樣做一個人,休要歪歪搭搭的過了一世。

  你每(們)趁我在這裏,年年來叩頭。你每(們)還是挨年這歇來(方言,即“每年到這來”之意)。你每小舍人,年紀少,莫要學那等潑皮的頑……你每這幾個也年紀小哩,讀書學好勾當。你每學爾的老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