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管天管地:從穿衣戴帽到婦女發型

奇書《太平禮制》

  太平天國起義之初,攻占的第一個城市是永安(在今福建省)。外面清軍圍困重重,洪秀全卻置敵情於不顧,興致勃勃地制定起等級秩序。

  他把太平軍(此時不到一萬人)的軍官分成十六等,什麽王、國宗、侯、丞相、檢點、指揮、將軍、總制、軍帥、師帥等,名類多達三十九種。

  各等級之間,尊卑嚴明,絕不可以下犯上,犯者立斬。洪秀全又專門下詔規定,天王一天可吃十斤肉,以下逐級遞減半斤,總制以下無肉。

  把一萬人分成十六等之後,洪秀全又廢寢忘食,置敵人數萬大軍於度外,耗盡心血制定了繁瑣周詳的《太平禮制》,規定了這十六級之間見面的稱呼,相互應該行什麽禮節,對他們的家屬親戚如何稱呼如何行禮。他規定,人民要稱王世子為“幼主萬歲”,稱他的三兒子為王三殿下千歲,四兒子為王四殿下千歲,如此等等。稱他的長女為天長金,二女兒為天二金,如此等等。如果哪位讀者有機會和興趣,可以仔細讀讀這本中國歷史上的奇書,肯定會得益匪淺。

  其實,在洪秀全之前幾百年,朱元璋也做了幾乎同樣的事。

第一道思想防線

  吳元年,也就是大明開國前一年,朱元璋派多路大軍四出統一天下,戰事異常頻繁:

  朱亮祖部挺進浙東,攻打方國珍;徐達部在擒獲張士誠後,又匆匆揮師北伐;湯和率大軍攻打方國珍控制的慶元;胡美部入福建攻打陳友定;楊璟部出征廣西……軍報如雪片般四面八方飛來,將朱元璋的桌案堆得嚴嚴實實。然而就在此軍務倥傯之際,朱元璋傾注大量精力,抓起了一項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工作:制定禮儀,也就是規定未來的大明帝國人民見面如何行禮,平時如何穿衣戴帽。

  吳元年(公元1367年)六月,朱元璋在南京設立了“禮、樂二局”,從全國各地調集專家學者,在他的親自指導下開始了這項工作。我們需要注意一點:朱元璋當年十月才命令中書省制定法律。也就是說,未來大明帝國的禮儀建設是先於法律工作的,所以史書說:“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務未遑,首開禮樂二局,廣征耆儒,分曹究討。”朱元璋經常召見這些禮儀專家,搬來許多古書,和他們一項項探討那些繁瑣異常的禮儀規定,一研究就是半天。

  朱元璋是一個極為現實的人。天下初定,百廢待興,無數大事需要朱元璋去抓,為什麽他要把工作重心放在禮儀上呢?

  這和朱元璋對未來天下的整體設計分不開。在朱元璋的帝國藍圖中,禮儀是國家的基礎。制度和法律規定是硬力量,而禮儀是軟力量。軟力量如水,無所不在,無所不包,其重要性甚至重於硬力量。

  禮者,防也。這是朱元璋禮儀建設的核心意圖。朱元璋說:“禮者,國之防範,人道之紀綱,朝廷所當先務,不可一日無也。”也就是說,禮儀是政權的第一道防線,它在老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過於法律。因為老百姓可能一輩子也不和官府打交道,卻一天也離不開禮儀。

  禮儀看起來似乎無關緊要,實際上對社會成員心理的塑造卻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巨大力量。嚴明而細致的禮儀,將名分意識深深刻入人們的集體無意識,使人們規規矩矩,安守本分,不起犯上作亂之心。只有當民眾的生活逸出規矩之外,才需要用法律來處置。這就是所謂“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

  在朱元璋看來,導致元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元政府只抓法律而不抓禮儀建設,老百姓沒有尊卑上下,對上沒有畏服之心,所以一遇騷動,就紛紛犯上作亂。他說:“元氏昏亂,紀綱不立,主荒臣專,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致天下騷亂。”

  也就是說,元政權建綱立紀的工作做得不好,大權落到權臣之手,人心因此渙散,天下因此動亂。所以剛剛當上吳王之後,朱元璋就宣布,禮儀工作是建設國家的第一步:“建國之初,先正綱紀,綱紀先禮。”

  從吳元年到洪武三年,整整四年當中,朱元璋都把禮儀工作當作中心工作來抓。經過數百位專家學者數年辛苦工作,終於制定出了諸如《大明集禮》、《孝慈錄》、《洪武禮制》、《諸司職掌》、《稽古定制》、《國朝制作》、《大禮要議》、《皇朝禮制》、《大明禮制》、《洪武禮制》、《禮制集要》、《禮制節文》、《太常集禮》、《禮書》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數量如山似海,規定細如牛毛,涵蓋了大明王朝上自皇帝、下至細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因此明人這樣高度評價朱元璋的禮治工作,認為他制定的禮儀“上之郊廟朝廷,次之侯王郡邑,下之間巷州黨,洋洋優優,無大無細,隆禮曲禮……其間損益百王,超越千古,或以義起,或沿時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