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問鼎天下:戰場練就頂級男子漢(第2/7頁)

最後一個勁敵

  朱元璋的判斷是正確的。在與陳友諒的幾次大戰中,懦弱的張士誠始終按兵不動,尤其是鄱陽湖大決戰,朱元璋傾國而出,南京幾成空城,朱元璋自己都成天提心吊膽,而張士誠仍龜縮在姑蘇城內不敢出援陳友諒。

  張士誠控制的郡縣,南至紹興,北逾徐州,西至濠、泗,東抵大海,南北相距兩千余裏。在占領了如此廣闊的地盤後,張士誠漸漸失去進取心,沉醉在小朝廷的腐敗生活之中,只望能保住這份基業,不再有更高要求。然而,亂世之中,不求進取只能意味著被消滅。

  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下一個進攻目標便是張士誠。龍鳳十一年(公元1365年)十月,朱元璋調集大軍,發動了攻滅張士誠部的大規模戰爭。十月十七日,徐達、常遇春等率馬步舟師,水陸並進,渡過長江,規取淮東。第二年四月淮東悉平。第一階段戰役結束。龍鳳十二年八月初二,朱元璋軍開始進攻浙西,很快攻克杭州,緊接著紹興、嘉興也不戰而降。第二個作戰計劃宣告完成。

  攻下湖州後,徐達引兵北上,會合諸將進攻平江。平江被圍數月,外無救兵,內缺糧草,“資糧盡罄,一鼠至費百錢,鼠盡至煮履下之枯革以食”。張士誠兩次冒死突圍,均未成功。這位懈怠了多年的偏安之主到生命盡頭恢復了英雄本色,城門破後,他帶領二三萬殘卒展開巷戰,失敗後逃回府第,一把火燒死家屬,自己也上吊自殺,但被沖入的朱元璋軍隊救下,俘送應天。

  朱元璋命人把這個老對手帶上殿來。畢竟曾經做過“天子”,張士誠不屑於再做人臣,倨不為禮。朱元璋好言好語想和他聊聊天,抒發一下英雄豪情,他卻瞑嗣不語。賞給他吃的,他也拒不進食。搞得朱元璋火起,命人把他扛到竺橋,打了四十大棍,活活打死,“禦杖四十而死”。朱元璋最後一個勁敵就這樣被消滅了。

自學成才的軍事家

  毛主席最佩服的古代軍事家中,朱元璋排名第二。毛主席是這樣說的: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這個因一念之差投身軍隊的文盲後來居然以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的身份載入了中國戰爭史。在群雄逐鹿的過程當中,他表現出的勇氣、眼光、魄力、精細也是他人所不能及的。在他的軍事生涯中,曾經制造過多個經典戰例。朱元璋的軍事傳奇,產生於腳下這片獨特的土地。

  中華民族似乎不是一個非常智慧的民族。西方世界大哲學家、大科學家、大數學家輩出,而中國在這些領域沒有取得過多少拿得出手的成績。直到晚清,絕大多數中國人還是不相信地球是圓的。中國的自然科學成就只是工匠們在千百年的勞作中偶然發現的積累,社會科學更是缺乏嚴謹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語錄式的片斷式的靈感火花。

  但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又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一個民族。也許是因為在這片人口擁擠的土地上生存異常艱難吧,中國人把所有的智慧都用在了“捉摸人”上。“老子”、“論語”、“菜根譚”、“增廣賢文”、“厚黑學”,林林總總,無非是講如何與人相處。所以,中國人的謀略文化特別發達,中國人防範人和算計人的能力特別發達。馬克思說,中國人“在一切實際事務中遠勝於其他亞洲人”。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總結出這樣多、這樣深刻的繞彎彎的生存智慧:“逢人但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達練即文章”;“為人且學烏龜法,當縮頭時便縮頭”;“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吃小虧占大便宜”;“內要伶俐,外要癡呆,聰明逞盡,惹禍招災”……那些智謀大師歷來是中國人崇拜的對象:姜子牙、諸葛亮、劉伯溫……而張仲景、張衡、祖沖之等科學家卻不為普通人所知。到現在為止,謀略文化仍然在中國生機勃勃,隨便找家書店一看,許多生存謀略類書籍占據了相當大的面積。中國人謀略化的思維方式與軍事思維非常接近。中國人不善坦誠合作,也不善公平競爭,而獨善於勾心鬥角,善於破壞規則。而戰場上正需要的是隨機應變,不擇手段。戰場上必須用最大的惡意去揣測對方,最大限度地利用對方的弱點,戰場上可以光明正大使用陰謀、欺騙對手,創造性地去示假隱真、欲擒故縱、調虎離山、借刀殺人、引蛇出洞、金蟬脫殼、圍魏救趙、暗渡陳倉……戰場是中國人表現才智的最佳舞台。正如同西方人說中國人都是天生的商人一樣,其實也可以說中國人都是天生的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