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嶄露頭角:一念之差走上了造反道路(第3/9頁)

  就是說,難道神是要我參加紅巾軍嗎?如果那樣,應該是反面。一扔,果然是反面。

  一個偉大農民起義領袖的命運就這樣被兩塊木片確定下來了。革命與反動之間就這樣一念之隔。不過這個一念之差一直讓朱元璋感覺不好意思。後來,他不斷強調自己加入起義軍實在是迫不得已,是人生的一大汙點。

  他說自己加入起義軍是“昔者朕被妖人(紅巾軍)逼起山野”(《與元臣禿魯書》)。他又說:“朕本淮右布衣,暴兵(紅巾)忽至,誤入其中。”(《明太祖實錄》卷三七)在《皇陵碑》中又說:“元綱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傑(那些起義領袖)何有乎仁良(也沒什麽好東西)。”這固然是因登基即位後為維護皇朝統治不得不以造反為非,也未嘗不是他參加革命大業時的部分真實思想反映。

從和尚到親兵

  至正十二年閏三月初一日,一個穿著破爛袈裟的年輕和尚來到濠州城下,向守門的士兵要求進城去參加紅巾軍。這和尚身材高大,黑長臉,大鼻子大耳朵大下巴,雙目炯炯有神。守兵覺得他身上有點什麽與眾不同的地方。面對雪亮的大刀,這個人沉得住氣,並不害怕。鑒於城外元軍密布,守兵認為面前這個人有可能是元軍的奸細。發一聲喊,幾個人按住朱元璋,五花大綁,拉到護城河邊準備砍了。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這是形勢的需要。在這些初級階段的革命者看來,可以隨便殺人也是起義者的一種特權。

  選擇了當兵就是選擇了風險,這朱元璋早有心理準備。沒有想到的是還沒當成兵就可能先成了刀下鬼。不過朱元璋並沒有驚慌失措,他的第一反應是聲嘶力竭地呼喊,試圖吸引更多的軍人來圍觀,也許會有人出來制止這幾個守兵的野蠻行徑。

  這個做法救了他。正在城外巡視的義軍元帥郭子興聽到了他的呼喊,馳馬趕到,想看看發生了什麽事。郭子興從這個二十四歲的小和尚眼裏看到了一點與眾不同的內容。冰涼的刀片貼在脖子上,這小和尚的眼睛裏,卻看不到慌亂。從這個心靈的窗口,你能看到他的大腦在緊張地旋轉,迅速地做著各種判斷,以求拯救自己於危局。他沉著地回答著郭子興的問話,神態恭敬,語言流利,邏輯周密,三言兩語就使郭子興確信他不是間諜。

  否極泰來。護城河邊這意外的一遇,開啟了朱元璋成功的序幕。郭子興對這個機智勇敢的年輕人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不久,他就把朱元璋調到元帥府做了自己的親兵。

  郭子興在這個年輕人身上不斷發現珍貴的品質。郭子興發現這個年輕人頭腦異常清楚,說話條理清晰,做事謹慎周密。在他身上,一點也沒有年輕人常有的輕浮魯莽,有的是這個年齡段的人所缺乏的沉著老練。使朱元璋注定出類拔萃的品質是——不管做什麽事,只要著了手,他都會全心全意地做好。既然選擇了軍人生涯,他就強迫自己竭盡全力,去做一個出色的士兵。郭子興交給他幾件事,都辦得妥妥帖帖。出兵打仗的時候,這個年輕人也很勇敢,“從旁翼衛,跳蕩無前,斬首捕生過當”,出色地履行了親兵的職責。郭子興嘗試著叫他帶小隊出征,每次打仗朱元璋都身先士卒,而得到了戰利品,從不獨吞,總是和大家平分。時間不長,就成功地在小隊裏樹立了威信。

  郭子興知道他碰到了一個難得的人才。漸漸地,他有些事,開始找朱元璋商量,讓這個年輕人幫他拿拿主意。朱元璋的意見常常出他意料之外,然而經朱元璋分析解說之後,郭子興又覺得確實很有道理。起義之初,集權制還沒有建立起來,濠州城中,義軍五位元帥名位相當,不分高下。傳統中國人天生沒有享受“民主”“平等”這些“普世價值”的習慣,五位元帥明爭暗鬥,各不相讓。郭子興在五位元帥中排位本來最後,卻心高氣傲,“素剛直,不屈人下”,和其他四人關系都很僵,有時甚至賭氣不參加元帥會議。

  每逢這個時候,朱元璋就耐心勸解,說大事初起,大敵當前,軍心不穩,一旦真的內鬥起來,起義肯定失敗。此時此際,只有委曲求全,小心翼翼維持合作局面,等實力壯大了再想辦法。再說,多參加元帥會議,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接觸的機會多了,矛盾也就慢慢可以化解了。郭子興聽了,覺得還真是這麽個理,於是就又穿戴整齊,出門會議了。

  時間久了,郭子興對朱元璋越來越欣賞,以至於把自己的幹女兒馬氏許配給了朱元璋。這個赤貧農民的兒子,前流浪漢和和尚,現在成了義軍元帥的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