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嶄露頭角:一念之差走上了造反道路(第2/9頁)

  大元王朝自建立以來,政治從來沒有穩定過。蒙古貴族沒有學會漢族立嫡以長的繼承制度,為了攫取最高權力,政治高層不時發動宮廷政變和武裝沖突。從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元世祖去世到元統元年(公元年)元順帝即位,四十年之間居然換了九個皇帝,平均不到五年就發生一次政變。統治集團忙於內鬥,對民生大計無心過問。白蓮教勢力因此輕松席卷了大江南北。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等人率三千白蓮教眾斬白馬烏牛起事。他們宣稱教首韓山童是宋徽宗的第九世孫,應做皇帝。劉福通是天上派下來輔佐韓山童的大將。起義軍頭裹紅巾,身穿赤衣,被稱為“紅巾軍”。

  大元王朝已經成了一個爛透的梨子,只等一聲震動就會掉落下來。劉福通一呼百應,各地無數底層豪傑應聲起事,大半個中國沸騰起來。農民大起義的浪潮,很快波及朱元璋的家鄉。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二月,濠州出現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

  原來,至正十二年正月十一日,安徽定遠的大地主郭子興、孫德崖等五人借白蓮教聲勢起兵,也以紅巾為號,“衣巾皆絳”。附近農民幾萬人“棄農業,執刀器”,紛紛前往投奔。二月二十七日,郭子興等五位“節制元帥”率領這支隊伍,一舉攻占了濠州,皇覺寺所在地區被納入農民軍的勢力範圍。

  亂世裏沒有清靜之地。起義軍三天兩頭來廟裏搜糧食,找吃的。不幾天,元軍又駐紮到附近。他們不敢與農民軍正面交鋒,每天到各村搶劫,見人就抓,當做“亂民”送到長官那裏報功領賞。朱元璋登基後在《紀夢》一文中描述當時的情況說,紅巾軍“陷濠城而拒守之,哨掠四鄉,焚燒閭舍,蕩盡民財,屋無根椽片瓦,墻無立堵可觀。不兩月,越境犯他邑,所過亦然”。而官軍則“聲攻城而逡巡不進,惟是四掠良民,得之則以絳系首,稱為‘亂民’,獻俘於上,請給其功”。在這種“造反軍”與“反造反軍”的拉鋸戰爭中,最倒黴的就是既不“造反”又不“反造反”的廣大平民百姓。

  用朱元璋的話說,就是“良善者生不保朝暮”。和尚們在廟裏成天提心吊膽,看這樣子,保不齊哪天就被官兵抓去充當“亂民”,被砍掉腦袋。沒辦法,白天只好揣個餅子,躲到山裏,等太陽下山了,再回來睡覺。

  豈料在兩軍夾縫間,如此苟且偷生都不可能了。那天和尚們下山,廟已經沒了。原來農民軍來廟裏找吃的,一粒糧食也沒找著,一生氣,一把火把廟給燒了個精光。

  朱元璋徹底走投無路了。再出去流浪吧,烽煙處處,天下已經沒有安靜的地方。兵為刀俎,民為魚肉。看來在這個武力決定一切的時候,只有拿起武器,反而有可能活下來。可是,當什麽兵,也是個問題。“出為元兵,恐紅巾至,欲入紅巾,畏元兵至,兩難莫敢前。”他在《紀夢》中這樣描寫自己當時的心情:“予當是時,尚潛草野,托身緇流,兩畏而難前。欲出為元,慮系絳以廢生;不出,亦慮紅軍入鄉以傷命。”

  在殘垣斷壁裏忍饑挨餓躲藏了幾天,他意外地收到了同村的一個哥們湯和給他捎來的紙條。原來這個哥們已經加入紅巾軍了,說現在在軍裏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快活得很,勸他也快快參加。

  他還是拿不定主意。謹慎的天性讓他一次次拖延,不到最後關頭,絕不選擇軍人這個職業。這時,命運給了他最後一次推動力,大師兄告訴他,紅巾軍給他捎信的消息已經被人知道了,有人想向官軍舉報他呢。

  事已至此,他還是沒下定決心。他找到了尊沒被燒壞的菩薩像,想讓神佛給出出主意。點上香,磕了頭,拿起神案前的兩塊木片,按老和尚教給他的蔔卦法蔔算起來。

  朱元璋在《紀夢》中這樣描寫自己的占蔔過程:於是禱於伽藍,祝曰:

  “……民人盡亂,巾衣皆絳,赤幟蔽野,殺人如麻。良善者生不保朝暮。予尤恐之。特祝神避兇趨吉,惟神決之。”

  看來朱元璋對農民起義軍的看法確實不怎麽樣。這完全是一群強盜嘛。

  所以第一卦是問應該逃走還是繼續當和尚?如果是應該逃往他鄉,那麽兩塊木片落在地上應該都是正面。如果繼續當和尚,就一正一反。

  很顯然,他的頭兩項選擇裏沒有當兵。

  搖了半天,扔到地上,結果是兩塊木片都是反面。看來這兩者都不為神佛所贊同。

  那麽繼續算吧。“祝曰:莫不容予倡義否?若是則復陰之。以珓擲地,果陰之,方知神報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