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歷史」的「啟蒙作用」(第5/5頁)

中國歷史上數千百次慘烈的農民起義,並沒有帶來基本制度上的突破和創新,沒有為中國歷史沖破循環狀態提供任何可能。農民起義的目的,不在於摧垮不合理的制度,而是調整和維護那樣的制度。它是一次大修,是一次保養,是一次升級,而不是一次革命和創新。農民起義只是專制主義釋放矛盾的一種調節機制。農民起義如同越獄,而每一次越獄之後新建起來的牢獄,設計得就更為科學合理,抗暴性更強。農民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是比以前更嚴密的控制,更堅固的監獄,是更好的馴化,是國民性格上進一步退化。從漢到清,這一規律至為明顯。

二是對中國獨特性起源的思考。通過對中國上古文明的梳理,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專制制度不是秦始皇發明的,而是有著非常深遠的歷史根源,是由地理環境決定的中國文化無法逃脫的宿命。當今中國社會的許多問題,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或者更遠。文明進化的不徹底與再次發育的艱難,是“中國特色”的根本原因。中國社會進化的過程中,保留積存了大量的原始特征。就像一個纏著臍帶長大的孩子,或者說像是一個背著蛹飛翔的蝴蝶,它的起步比別人早,可是發育得不完全,不充分,不徹底。在此後的幾千年間,中國文明一直沒有機會再次發育,而是一直停留在較低的文明層次上。認識到這一點,有利於我們對傳統文化轉型的難度進行更準確的評估。

第二類是當年明月、易中天先生這一類。他們在輕松愉悅中普及歷史,功不可沒。這一類讀者極其龐大。當然,易中天先生的許多作品也可歸入第一類。

第三類是借歷史熱傳達負面文化價值的作品。這很令人警惕。比如一系列帝王戲、歷史劇,都是將當前現實中百姓關心的各種社會熱點問題改頭換面移植到劇情中,然後借用明君賢臣的力量將這些問題一一解決。這些作品明顯表現出對人治的好感,對權力的崇拜,對帝王權力的信任。希望康熙“再活五百年”,說漢武帝“燃燒自己溫暖大地”,這是毫不掩飾的“文化獻媚”。

應該說,在目前的文化環境下,堅持自己的作品中有正面的思想含量和文化含量有時並不見得是一件劃算的事。我認識的一位非常火的歷史暢銷書作家就曾經很認真地對我說,如果你不堅持寫得那麽累,對你的個人發展會更有好處。

◎“歷史熱”還能熱多久?

應該還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培養起來的歷史愛好者,對歷史的興趣也許會貫穿他們一生,現在才剛剛開始,會有更多好的作品出現。在很多國家,“歷史熱”是一直存在的,歷史類圖書經常會登上暢銷書排行榜。我想,中國以後也會出現這樣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