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官 制(上)(第5/8頁)

煬帝分太府置少府,與長秋、國子、將作、都水為五監。唐改長秋監為內侍省,而有軍器監,亦五監也。少府監:初置監、少監、丞,後改監、少監曰令、少令,掌百工技巧之政。武德初廢之,以所屬諸署還隸太府。貞觀元年(627年),復置,而諸冶、鑄錢、互市等監亦隸焉。互市監:隋時隸四方館。四方館者,煬帝所置,以待四方使者。後罷之。有事則置,名隸鴻臚寺。唐以互市監隸少府。可見是時之互市,重在皇室之所求也。

國子,隋初曰寺。置祭酒一人。統國子、太、四門、書、算五學。開皇十三年(593年),改寺為學,隸太常。仁壽元年(601年),又罷學。惟立太學一所。煬帝復置曰監。加置司業及丞。唐初曰國子學,隸太常。貞觀改監。時分將作為少府,通將作為三監。統國子、太、四門、律、書、算六學。律學隋隸大理。天寶五載(746年),置廣文館,亦隸焉。

將作,隋初為寺,置大匠一人。開皇二十年(600年)為監,以大匠為大監,加置副監。煬帝改曰大匠、少匠,旋復。後又改曰令、少令。武德初,仍稱大匠、少匠。後又改曰大監、少監。掌土木工匠之政。百工等監采伐材木者亦隸焉。

都水,隋初曰台,置使者及丞。有河堤謁者六十人,領掌船局有都水尉二人。及諸津。上津尉一人,丞二人。中津尉丞各一人。下津典作一人,津長四人。開皇三年(583年),廢入司農。十三年(593年),復置。仁壽元年(601年),改監。更名使者為監。煬帝復為使者。大業五年(609年),復為監。加置少監。又改為令、少令。統舟楫、河渠二署。皆有令丞。武德初,廢都水監為署。貞觀六年(632年),復為監。改令曰使者。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不隸將作監。明年,廢舟楫署,仍領河渠署。河堤謁者屬焉。諸津改尉曰令,皆有丞。

軍器監,開元三年(715年)置,有監、丞。唐初有武器監,後廢,軍器皆出少府左藏署。總弩坊、甲坊二署。掌繕甲弩,以時輸武庫。兩京武庫署屬衛尉寺。

秘書省,隋置監、丞各一人。煬帝增置少監一人。後改監、少監為令、少令。武德初,復為監、少監。隋領著作、太史二曹。武德改曰局。後太史或曰監,或曰局,其名亦或曰渾天,或曰渾儀,或曰太史,又或隸秘書或否。天寶元年(742年)以後,不復隸秘書。乾元元年(758年),改其名曰司天台。

隋初,以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為五省。煬帝改內侍省為長秋監,而取殿內監之名,以為殿內省。置監、少監、丞各一人。唐少監、丞各二人。掌諸供奉。統尚食、尚藥、尚衣、尚舍、尚乘、尚輦六局。各置奉禦,而以直長貳之。唐因之,而更省名曰殿中。尚乘局,本太仆之職,掌左右六閑。武後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置仗內六閑,亦號六廄,以殿中丞檢校仗內閑廄,以中官為內飛龍使。聖歷中,置閑廄使,以殿中監承恩遇者為之,分領殿中太仆之事,而專掌輿輦牛馬。自是宴遊供奉,殿中監皆不與。開元初,閑廄馬至萬余匹,駱駝、巨象皆養焉,以駝、馬隸閑廄,尚乘局名存而已。《新書·百官志》。《舊書·職官志》曰:“開元初,以尚乘局隸閑廄使,乃省尚乘,其左右六閑及局官,並隸閑廄使。”閑廄使押五坊以供時狩,厲民殊甚。參看第八章第三節。

隋內侍省有內侍、內常侍、內給事、內謁者監、內謁者、內寺伯等官,領內尚食、掖庭、宮闈、奚官、內仆、內府六局,並用宦者。煬帝改為長秋監。置令、少令各一人,丞二人,並用士人。余用宦者。《通典》。而改內常侍曰內承奉,內給事曰內承直。罷內謁者官。後復置。其屬有掖庭、官闈、奚官三署,亦參用士人。唐復為內侍省,專用宦者。內侍、內常侍、內給事之名,亦復其舊。所領有掖庭、宮闈、奚官、內仆、內府及太子內坊六局。初隸東宮。開元二十七年(739年),隸內侍為局。太宗定制,內侍省不置三品官。內侍是長官,階四品。《舊書·宦者傳》。天寶十三載(754年),置內侍監二員,正三品,始隳其制。《通鑒注》曰:楊思勗以軍功,高力士以恩寵,皆拜大將軍,階至從一品,猶曰勛官也。今則職事官矣。中葉後,京師兵柄,歸於內官,號左右軍中尉。將兵於外者,謂之觀軍容使。而天下軍鎮節度使,皆內官一人監之。《舊書·職官志》。五代時,前蜀王衍,且以宦者王承休為天雄軍節度使焉。歐《史·前蜀世家》。而唐末之樞密使,為禍尤烈,見下。

隋有左右衛、掌宮掖禁禦,督攝仗衛。左右武衛、領外軍宿衛。左右武候,掌車駕出先驅後殿。晝夜巡察、執捕奸非、烽候道路水草所置,巡狩師田,則掌其營禁。又有左右領、掌侍衛左右,供禦兵仗。左右府,各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左右監門府,掌宮殿門禁及守衛事。各將軍一人。左右領軍府,各掌十二軍籍帳、差科、辭訟之事。不置將軍。開皇十八年(598年),又置備身府。煬帝改左右衛為左右翊衛,左右備身為左右驍衛,左右武衛依舊名。改領軍為左右屯衛,加置左右禦,改左右武候為左右候衛,是為十二衛。各置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又改左右領、左右府為左右備身府,掌侍衛左右。各置備身郎將一人,左右監門依舊名。改將軍為郎將,各置一人。凡十六府。唐有左右衛,隋左右翊衛,武德五年(631年),改曰左右衛府。龍朔二年(662年)去府字。左右驍衛,武德五年(631年),改左右驍騎衛曰左右驍騎府。龍朔二年(662年),省府字。光宅元年,改曰左右武威衛。神龍元年(705年)曰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唐初仍舊名為府。龍朔二年(662年),省府字。光宅,改為鷹揚衛。神龍,復。左右威衛,隋左右屯衛。武德五年(631年)改。龍朔二年(662年)曰左右武威衛。光宅,曰豹韜。神龍,復。左右領軍衛,唐采舊名置,見《通典》。龍朔,曰戎衛。鹹亨元年(670年),復。光宅,曰玉鈐。神龍,復。左右金吾衛,隋候衛。龍朔取古名改。左右監門衛,本府,龍朔去府字為衛。左右千牛衛,煬帝左右備身府。武德仍曰左右府。顯慶五年(660年),改為左右千牛衛。龍朔二年(662年)曰奉宸衛。神龍,復。凡十六衛,各有大將軍一人,將軍總三十人。是為南衙。其北衙:《舊志》數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蓋據肅宗前言之。《新志》雲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則據德宗後言之。《新書·宦官傳》崔胤言:“貞元、元和,分羽林衛為左右神策軍”,則羽林入於神策矣。及誅宦官,胤判六軍十二衛,則其名仍為羽林、龍武、神武,參看第九節。北衙六軍,亦置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三人,左右神策軍又有護軍中尉。興元元年(784年),嘗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