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官 制(上)(第6/8頁)

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各置統軍一人。貞元二年(786年),又敕十六衛各置上將軍一員。

東宮官:隋有太、少師、傅、保。開皇初置詹事。二年定令罷之。有門下、典書二坊。家令、率更、仆三寺及十率府。唐亦有三師、三少,惟其人不必備。置詹事府,以統三寺、十率府之政。改門下曰左春坊,典書曰右春坊,設官較隋世尤詳。王國有令及大農,掌判國司。郡王以下遞減。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有家令及丞,掌其田園、財貨等。弊天下以奉一家,遠不如嬴秦子弟為匹夫者之大公矣。

時事多變,則官制之變遷亦多,而當紀綱頹廢之際,則其變往往為弊竇之所叢焉。唐、五代之三司、租庸諸使是已。薛《史·職官志》雲:“唐朝已來,戶部、度支掌泉貨,鹽鐵時置使名。戶部、度支,則尚書省本司郎中、侍郎判其事。天寶中,楊慎矜、王、楊國忠繼以聚貨之術媚上受寵,然皆守戶部度支本官,別帶使額,亦無所改作。下及劉晏、第五琦,亦如舊制。自後亦以宰臣各判一司,不置使額。《通鑒》至德元載(756年)注引宋白曰:“故事,度支案,郎中判入,員外判出,侍郎總統押案而已。官銜不言專判度支。開元已後,時事多故,遂有他官來判者,乃曰度支使,或曰判度支,或曰知度支事,或曰句當度支使。雖名稱不同,其事一也。”乾符後,天下兵興,隨處置租庸使,以主調發,兵罷則停。梁時乃置租庸使,專天下泉貨。案租庸使之名,實始於第五琦。《通鑒》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注引宋白曰:“同光二年(924年),左諫議大夫竇專奏請廢租庸使名目歸三司。略曰:伏見天下諸色錢谷,比屬戶部,設度支、金部、倉部,各有郎中、員外,將地賦、山海、鹽鐵,分擘支計征輸。後為租賦繁多,添置三司使額。同資國力,共致豐財。安、史作亂,民戶流亡,征租不時,經費多闕。惟江淮、嶺表,郡縣完全。總三司貨財,發一使征賦。在處勘覆,名曰租庸。收復京城,尋廢其職。廣明中,黃巢叛逆,僖宗播遷,依前又以江淮征賦置租庸使。及至還京,旋亦停廢。偽梁將四鎮節制征輸,置宮使名目。後廢宮使,改置租庸。”述租庸使緣起,較為詳備也。莊宗中興,秉政者不嫻典故,踵梁朝故事,復置租庸使,以魏博故吏孔謙專使務。同光二年正月,敕鹽鐵、度支、戶部三司,凡關錢物,並委租庸使管轄。天成元年四月,詔廢租庸院,依舊為鹽鐵、戶部、度支三司,委宰臣一人專判。長興元年八月,許州節度使張延朗入掌國計。白於樞密使,請置三司名。宣下中書議其事。宰臣以舊制覆奏,授延朗特進行工部尚書,充諸道鹽鐵轉運等使,兼判戶部度支事,從舊制也。明宗不從,竟以三司使為名焉。”(通鑒》雲:“三司使之名自此始。”案《鑒》天祐三年三月雲:“以朱全忠為鹽鐵、度支、戶部三司都制置使,三司之名始於此。全忠辭不受。”蓋因其不受,使名亦未立也。歐《史·劉審交傳》曰:晉高祖分戶部、度支、鹽鐵為三使。歲余,三司益煩弊,乃復合為一,拜審交三司使。此唐中葉後使務紛紜,而卒並為三司之略也。《新書·吳武陵傳》:長慶初,竇易直以戶部侍郎判度支,表武陵主鹽北邊。易直以不職薄其遇。會表置和糴貯備使,擇郎中為之。武陵諫曰:“天下不治,病權不歸有司也。鹽鐵、度支,一戶部郎事。今三分其務,吏萬員。財賦日蹙。西北邊院官,皆禦史、員外郎為之。始命若責可信,今又加使權其務,是禦史員外久於事,反不可信也。今更旬月,又將以郎中之為不可信,即更時歲,相公之為,亦又不可信,上下相阻,一國交疑,誰為可信者?況一使之建,胥徒走卒殆百輩,督責騰呼,數千裏為不寧。誠欲邊隅完實,獨募浮民,徙罪人,發沃土,何必加使而增吏也?”巡院之設,始自江、淮,繼及河、渭,終乃抵於緣邊,已見第十九章第二節。緣邊之弊如此,而況內地富厚之區?大歷、建中、貞元三欲廢使,攝其務歸中樞,而卒不可得,豈不以權利所在,窟穴其中者眾,遂深固而不可拔哉?《十七史商榷》雲:“《新書·班宏傳》:貞元初,宰相竇參為度支使,宏以尚書副

之。揚子院,鹽鐵轉運之委藏也。宏任徐粲主之。以賄聞。參議所以代之。宏不可。二人不相合。參知帝薄己,乃讓使。知張滂與宏交惡,薦滂為戶部侍郎、鹽鐵轉運使,而以宏判度支。分滂關內、河東、劍南、山南西道鹽鐵、轉運隸宏,以悅其意。愚案唐時天下財賦,轉運使掌外,度支使掌內,雖有此分,然此等使名,實無定員,其爵秩職掌,隨時變易。有以宰相兼領者,有以節度、觀察等使兼領者。楊國忠為相領四十余使,新舊《唐書》皆不詳載其職,洪邁考得中有度支。至轉運雖有特遣使者,而中葉後節度、觀察兼之者尤多。如浙西觀察使李锜領江淮鹽鐵轉運使是也。轉運在外,亦遙隸度支。故揚子院為轉運委藏,則主之者似宜轉運擇置,而度支使及副使,乃從中制之,及班宏為正使,而關內諸道轉運使隸之,則可見矣。揚子院在廣陵。《舊書·溫庭筠傳》:鹹通中,失意歸江東,路由廣陵,乞索於揚子院;是也。轉運委藏,他無所見,而於揚子特設之。且宰相與尚書,爭欲以私人主其事。而往來遊客如庭筠者,從而乞索之。可見鹽利聚於揚州,委積富厚,甲於他道矣。”案《舊書·憲宗紀》:元和六年(811年),停河南水陸運、陜府陸運使額。詔言“轉運重務,專委使臣,每道有院,分督其任”。可見設院之多。凡設院處皆不能無委積。雖不如揚州之富厚,其為利權之地則一,正未可以其不見紀載而忽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