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悲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背後的陰影(第5/6頁)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不能按照廣島原子彈的標準來換算,比如切爾諾貝利的核輻射量提高10倍,那麽受輻射人群的得病率也會提高10倍。

等到會議結束的時候,4萬這個數字被縮減成了4000。

1988年4月27日,在切爾諾貝利事故兩周年到來之際,勒加索夫選擇了自殺。

9

關於切爾諾貝利事故造成的損失,可能永遠不會有一個最終的答案。

從經濟上算,切爾諾貝利事故造成的各類損失合計,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已經超過了2000億美元。

蘇軍用於救險的飛機、卡車、裝甲車,在使用之後全部被舍棄,因為它們都成了一個個“放射源”(圖片來源:騰訊“圖話”)

從傷亡數字來看,至今沒有一份確切的、讓人信服的統計報告。各界只能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第一批進入事故現場的搶救人員中,大約有4000人已全部犧牲;整個過程中,超過10萬人傷亡,而在2006年烏克蘭衛生局局長發布的報告中說,發現有約240萬的烏克蘭人(包括42.8萬名兒童)受到這次事故輻射粉塵的輻射。

核汙染區域方圓30公裏範圍內的數十萬居民全部被遷走,之後有數百萬居民繼續舉家搬遷。

更多的統計還在進行過程中。各國科學家認為,從烏克蘭到白俄羅斯,從法國到意大利,受到切爾諾貝利核電站輻射粉塵影響的國家和地區,白血病和各類癌症的發病率有所上升。

事故發生之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並沒有停止運行,只是封存了出事的4號反應爐。其他3台反應爐繼續運行。

1991年,在2號爐再次出現火災之後,政府宣布2號爐停機。

1996年11月,1號爐停機。

2000年12月,3號爐停機。

至此,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才正式停止運營。

2011年之後,烏克蘭開始開放切爾諾貝利原址的旅遊項目,遊客可以身穿防護服,進入仿佛時間停滯的“鬼城”,感受當初的驚心動魄和蒼涼。

這個在普裏皮亞季市遊樂場的荒廢摩天輪,已經成為“鬼城”的一個標志建築,甚至出現在不少電子遊戲中

2016年,在世界發展銀行的貸款和40多個國家的捐款幫助下,烏克蘭耗資超過20億美元,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爐外,造起了一個巨大的拱形金屬建築,用以替代原先已發生沉降和破損的“石棺”,徹底將4號爐以及裏面的核反應堆封存。

然而,再完備的“棺材”,哪怕能封住所有核汙染源,也不能封住,也不應該封住人類對切爾諾貝利事故的銘記和反思。

人們在祭奠為撲滅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大火而犧牲的消防員以及“清理人”,他們在去世後只能被放置進特制的“鉛制棺材”。因為他們的屍體也成了一個個“放射源”

饅頭說

面對突發性事件,尤其是事故,就我所知,上海媒體業內一直有一個共識:

“快報事實,慎報原因。”

我個人覺得,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快報事實”,不難理解。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大家關注的事情一旦發生,媒體還想像鴕鳥一樣撅屁股藏腦袋,以為能“不報”或“瞞報”,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報得慢,謠言就來得快,你的權威性就崩潰得更快。如果想瞞報危害老百姓財產乃至生命的事,你不僅是在踐踏公眾的知情權,更是在犯罪。

“慎報原因”,需要解釋一下。“慎報”不是“不報”,不報原因,簡直荒唐至極。“慎報”的意思,是要在充分了解並證實之後,盡可能快地向公眾通報。因為如果沒查清就報,就很容易誤導輿論,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以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為例,實事求是地說,爆炸的原因是不可能在第一時間就完全調查清楚並公布的。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對核電站爆炸的原因,各方還有爭論,比如當晚實驗到底哪一步出了問題,有各種說法。而自殺的核子物理專家勒加索夫,一直堅持認為核電站本身的設計是有缺陷的。

但是,對核電站發生爆炸的事實本身進行慢報乃至瞞報,簡直荒謬至極。面對如此嚴重的一起事故,政府居然在幾十個小時之內都保持靜默,他們把老百姓的生命擺在怎樣一個位置,細思極恐。

當軍隊和“清理人”以近乎自殺的方式前仆後繼地沖入輻射粉塵彌漫的事故現場時,何其悲壯,又何其痛心。

平心而論,別看我這麽說,別說像切爾諾貝利這樣的大事,即便是一些小事,據我所知,我們要做到全部“快報事實,慎報原因”,還是碰到過不少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