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悲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背後的陰影(第4/6頁)

大批20~30歲的蘇聯後備役軍人被調到了事故現場,沒有回旋余地,全部穿上30公斤左右的鉛服,8人一組,分批上屋頂清掃殘片。

他們被稱為“生化機器人”。

有人曾回憶自己走上屋頂後的感受:“感覺像是踏上了另一顆行星,一片死寂,你什麽聲音也聽不到。眼睛很痛,嘴裏充滿了金屬味,你磕一下自己的牙齒,根本就感受不到牙齒的存在。”

由於屋頂的輻射太強,上去的每組士兵只能工作40秒左右,就必須換下——這個時間可能只夠每個人揮兩下鐵鍬。

即便如此,上去後下來的人依舊表示,“仿佛被吸血鬼吸幹了渾身的血一樣”。不斷有人流鼻血,然後被送往醫院。留在現場的士兵,不管原先會不會,只能不停地抽煙——據說香煙的煙粒子能夠吸附一些進入肺裏的碘同位素,再一起被呼出來,多少能夠減少通過空氣產生的核沾染。

在那裏,一個人平時一小時就可以幹完的工作量,需要60個人不停換班來做。

同樣的搶險,還發生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地下。

雖然反應爐在地面上的火勢已經被控制住,但帶著大量輻射物質的灼熱巖漿正在不斷地往地下滲透。一旦融穿,將會侵入整個地下水系統,屆時,蘇聯大片地區的水源將全部受到影響。

一支1萬人的礦工隊伍被集結,隊伍中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帶頭先上。

幸存下來的人回憶:“當時我們都覺得是在執行一項光榮使命。”(圖片來源:騰訊“圖話”)

這支礦工隊伍要從3號反應爐那裏先下挖12米,然後再向4號反應爐下方挖出一條長達150米的通道,最後再挖一個高2米,寬30米的空間,用來裝一套冷卻裝置。

在溫度超過50攝氏度,輻射強度超過每小時1倫琴的地下,1萬名礦工開始7×24小時的拼命挖掘。由於下面溫度實在太高,工人們根本無法戴呼吸面罩,所以全都脫下了防護設施。有的人只不過喝了一口飄入輻射性沙子的水,沒多久就死了。

一個月後,通道完成,但沒有安裝冷卻裝置,只是用水泥將4號爐下方完全填充。

蘇聯官方後來宣稱,每名礦工大概吸收了30~60倫琴的輻射,而礦工們宣稱自己吸收了超過這個數5倍還不止。

據統計,參加挖掘工作的礦工中的四分之一,最後都在40歲之前死亡。

所有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後參與搶險的軍人、礦工、護理人員,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清理人”。

據統計,在這場事故後,蘇聯政府一共投入了大約50萬“清理人”,其中10%都因為受到各種輻射而犧牲——其中還不包括更多數量的終生殘疾。

8

在事故發生的7個月後,事故現場基本被清理完畢。

但一場更嚴峻的鬥爭卻遠未結束。

1986年6月4日,蘇聯政府召開針對外國媒體的新聞發布會,宣布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中,被診斷為輻射病的患者為187人,死亡24人,平民與兒童未見死亡。但事實卻是,根據2015年俄羅斯的解密文件,在1986年5月4日,蘇共中央“第5號紀要”中就明確指出,僅5月4日蘇聯醫院收治的病人即達1882人,住院總人數升至38000人,其中204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輻射病,64名為兒童,其中18人病情危重。

根據解密的《蘇共中央1986年5月8日秘密會議紀要》顯示,蘇聯衛生部擬定了新的蘇聯居民承受輻射標準。新標準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了10倍。5月9日,蘇聯衛生部第一副部長謝賓與蘇聯國家衛生委員會第一副主席謝東諾夫簽署秘密文件,將輻射新標準以國家文件的形式確定下來。衛生部還提出“將人體正常溫度36.6℃上調至38℃,在特殊情況下可繼續上調至39℃”的新說法。

根據2015年解禁的蘇共中央“第8號紀要”,1986年8月22日,蘇共中央批準繼續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全面汙染地域收購農副產品,其中主要是數十萬噸肉類和數百噸牛奶,儲存和投放全國,以保障居民生活。有資料顯示,一大批放射性汙染地區的肉類,以10%的比例混進健康肉類產品中,出現在蘇聯老百姓的餐桌上。

而對真相的掩蓋,還不僅僅發生在蘇聯政府。

1986年8月底,第一場評估切爾諾貝利事故的國際會議秘密舉行,做報告的是當時帶領科學團第一批入駐的核子物理專家勒加索夫。

勒加索夫做了一個長達3小時的發言,最後報出了一個讓所有與會人士大吃一驚的數字:

接下來十年裏,受輻射地區應該會有4萬人死於切爾諾貝利事故引發的癌症。

別說蘇聯,其他受到或可能受到核汙染的歐洲國家的代表都無法接受這樣一個數字——那無法向本國媒體和人民交代,且會引發巨大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