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考試作弊的那點兒事

有些門路和行業,從古至今都會一直存在,經久不息。而且技術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進步和革新。

1

1997年5月5日,在河南開封,中國有一套“奇書”露面。

這套書分上、下兩冊,印刷於清朝光緒年間。書面紙張為黃褐色,內文用宣紙印刷,墨色精純,校勘精當,印刷精細,字跡清楚。

那這套書又“奇”在何處?

這套書只有6.5厘米長,4.8厘米寬,1.5厘米厚,總共也就一個火柴盒大小。

但就在這套火柴盒大小的書裏,一共刊載了《易經》《書經》《詩經》《禮經》《春秋》五經,還連帶注釋和序言,共342頁,30萬字。

這套書,被稱為“世界最微型書”(據說浙江嘉善地區曾發現尺寸更小的版本);

這套書,先是用手工抄錄,然後再經石刻印刷而成。

下那麽大功夫幹什麽用?

按照明面上的說法,那是為了便於讀書人攜帶,讓他們在旅途中看的。但哪位讀書人出去旅行還要讀30萬字的“五經”?而且書上每個字比一粒米還要小,那是要讓天下讀書人都“健步如飛出門,牽著導盲犬回家”嗎?

所以,不要解釋了。

這就是一套給考生作弊用的書。

2

中國的科舉考試制度,起於隋,興於唐,強於宋而盛於明清,歷經1300多年,成為廣大寒門子弟實現階級跨越的重要途徑。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作弊,幾乎是伴隨著科舉制度同時誕生,同時發展的。

中國古代科舉的作弊手段,可以說是門類繁多,讓人眼花繚亂,但若以作弊的人群分,無非兩類:富人作弊,窮人作弊。

我們就先來看看富人家的子弟是怎麽作弊的——這個富人家,當然也包括有財又有勢的官人家。

繪畫作品中的唐代科舉考試現場

如果你有個好爹,那麽最好的作弊行為發生在進入考場之前,那就是“請托”。

所謂“請托”,就是通過各方面關系,賄賂考官,開後門。至於開後門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探題”——透露題目給你,比如“關節”——雙方約定你在考卷上做的暗號以便相認給高分(唐武則天時期開始要求盲批試卷),甚至是“偷改”——直接賄賂考官和工作人員,在考場就將試卷修改抄錄。

能夠“請托”的,一般都是大富大貴之家,那麽稍微差一點,也有幾個小錢,但托不到關系的人家該怎麽辦呢?

最常見的就是“替考”——找“槍手”(假手)代考。

請槍手代考,也是有講究的。

一種,就是我們現在也常見的,槍手代替考生入場考試,考生不出現在考場。而另一種則更不易被發覺:槍手和考生同時入場,但槍手在試卷上寫考生的名字,考生在試卷上寫槍手的名字,神鬼不覺。

話說唐代最著名的槍手,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才子溫庭筠。“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這就是他寫的。

話說這哥們兒雖然詩名與李商隱並肩,卻一生不得志,屢試不中。為什麽呢?一方面因為他喜歡吃喝嫖,還要把相思纏綿的感受寫成詩——“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也是他寫的。唐代的科舉要附加品德評語,所以他一直被打低分。另一方面,他口無遮攔,得罪不少權貴,所以也一直無法上榜。

屢試不中後,溫庭筠就開始瘋狂“報復社會”——不是深夜發美食照片,而是充當“槍手”幫人考試。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的會試,由於溫庭筠做槍手已經做出了名氣,做出了品牌,為了防範溫庭筠替考,主考官特地將他的位置安排在自己辦公的門口。當時溫庭筠就寫了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早早退場,讓考官倒也是心中石頭落地。但後來人們才知道,就是在那次考試中,溫庭筠竟然幫助8個人完成了考卷(“私占授者已八人”)。

“槍王之王”溫庭筠

無法想象溫庭筠是怎麽在那麽短的時間裏幫助8人作弊的,可謂“一戰封神”。

當然,也不是人人像溫庭筠那麽瀟灑。

晚唐著名詩人杜荀鶴雖有才華,但屢考屢敗,只能寫下一句牢騷詩:“空有篇章傳海內,更無親族在朝中。”最後,這哥們兒一氣之下,去投了殺人魔王朱溫,才算撈到個五代梁朝的翰林學士。

3

窮苦如杜荀鶴,自己有才,不願作弊,那自是一說。但還有大量普通人家,無法像富貴人家作弊那樣走高端路線,那該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