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襲珍珠港”之後……(第3/4頁)

根據墨索裏尼的女婿皮亞諾後來的日記顯示,日本偷襲珍珠港前,是和意大利以及德國通過氣的。偷襲珍珠港成功後的12月8日,“裏賓特洛甫夜間來電話,他為日本進攻美國高興不已”——作為希特勒的親信,裏賓特洛甫的“高興”應該不只是他本人的態度。

但同時,希特勒也明白,日本向美國開戰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日本的行為,尤其是一舉打殘美國太平洋艦隊,在很大程度上能把美國拖在太平洋戰場,進而給德國在歐洲戰場留下更多的時間。

但另一方面,日本對美國宣戰,也等同於宣布了一件事:他們不會和德國一起夾擊蘇聯了。

這對德國而言是一件非常讓人頭痛的事,因為原本已經幾乎被摧毀的蘇聯紅軍,在西伯利亞超強冷空氣的幫助下,似乎有站穩腳跟的趨勢。

當然,希特勒也擔心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但從希特勒身邊人後來的回憶錄來看,希特勒還是相對傾向於樂觀的,他認為自己有把握在美國涉足歐洲戰場前解決所有問題。

這也是後來德國在軍隊內部出現一個“刺殺希特勒”小集團的原因——因為他們認為元首已經漸漸失去了對局勢的基本判斷,顯得盲目自信,近乎瘋狂。

作為證據之一,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希特勒在1942年還試圖謀劃與一個亞洲大國達成一項密約——共同突襲印度。

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4

1941年12月8日的深夜1點,蔣介石在自己的官邸裏,得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

與希特勒沒有“暴跳如雷”一樣,當時蔣介石也並沒有“欣喜若狂”。

當時的中國,在抗日戰場上相當吃力。

但從蔣介石當時的日記來看,他對“珍珠港事變”的第一個反應,居然是“後悔”——後悔自己不應該過度敦促美國對日本采取強硬態度,導致日本喪失耐心,對美國展開攻擊。

蔣介石為什麽會這麽想?

首先一個原因是,羅斯福早就通過當時的中國駐美大使胡適轉告蔣介石:萬一美日戰爭真的爆發,無論是中國領袖還是中國人民,一定要保持克制的態度,要避免公開的慶祝。

其次,即便從自身情況考慮,蔣介石當時對抗戰的結局的判斷,更多傾向於日本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壓力下“停止進攻”,進而談判。可以說,蔣介石對中國以一己之力將日本人全部驅逐出境,並沒有什麽信心。

所以蔣介石也根本就沒想到,日本真的會吃了熊心豹子膽,主動去開撩美國——與美日開戰相比,蔣介石其實更希望日蘇開戰。他認為只有蘇聯與日本開戰,才會真正減輕中國戰場的壓力。

但是,那時候蘇聯整個國家在納粹鐵蹄下已經命懸一線,日本不夾擊已經謝天謝地,它哪來的力量再主動對日開戰?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那就是蔣介石在短短的時間裏,也需要做出一個判斷:是不是要立刻對日本宣戰?如果宣戰,是只對日本宣戰,還是對軸心國所有國家宣戰?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目的大家都了然於胸——不是日本真要去攻打美國,而是日本要奪取英美在東南亞的所有資源和利益。

而自從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來,作為一個已經單獨默默抵抗日本長達五年的國家,中國在1941年已經陷入了最艱苦階段。在丟失了大陸的東南沿海之後,很多戰略物資都需要從東南亞的緬甸等地輸送進來。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全面進攻東南樣的速度,萬一英美在東南亞全面崩潰,中國就將徹底陷入四面楚歌、彈盡糧絕的困境——到時候,去找誰?

因為蘇聯和日本締結了《日蘇中立條約》,在蘇聯沒有表態的前提下,12月8日那一夜,蔣介石其實也在苦苦思索。

當然,最終他還是做出了抉擇。

5

1941年12月7日之後的那一個星期,全世界報紙的頭版,基本都被“宣戰”的新聞擠滿了:

12月7日,日本對美國和英國同時宣戰;

12月8日,美國和英國向日本宣戰;

12月9日,中國自1931年以來,經過十年的“戰而不宣”,終於在這一天,對日本、德國、意大利三國同時宣戰;

12月11日,德國和意大利對美國宣戰;

同日,美國同時對德國和意大利宣戰。

值得一提的是,整個“二戰”期間,沒有一個國家對中國宣戰——因為當時中國存在兩個政府:重慶的蔣介石政府和南京的汪精衛偽政府。

同盟國只承認蔣介石,所以不會對中國宣戰;軸心國只承認汪精衛,所以同樣不會對中國宣戰。

不過無可避免地,1941年,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還是全面爆發了。

在整個過程中,唯一沒有絲毫猶豫的,恐怕只有英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