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刺殺希特勒

在諸多刺殺希特勒的行動中,1944年的這一次,應該是最著名的。關於這次刺殺行動,有各種版本的描述。這一次,我們從一個人的視角來感受一下——他就是克勞斯·馮·施陶芬伯格。

1

源於德國南部的施陶芬伯格家族,可以追溯到13世紀。

1907年11月15日,施陶芬伯格家族又添了一個男丁,他被取名為克勞斯·馮·施陶芬伯格。沒錯,他的名字中有一個“馮”字,那是德國貴族的標識——施陶芬伯格的父親是一名將軍,母親是伯爵。

和所有的貴族孩子一樣,施陶芬伯格到了讀書的年紀,就被送入私立學校,接受精英教育。

在施陶芬伯格11歲的時候,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嘗到了失敗的滋味,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國成立了共和國,帝制時代結束了。

這個變故,對貴族出身的施陶芬伯格打擊頗大,直接改變了他的人生選擇——1926年,19歲的施陶芬伯格決定參軍,他希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重新振興家族和國家。

施陶芬伯格

施陶芬伯格加入的是德國擁有悠久歷史傳統的第十七騎士兵團。三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在一年後升任少尉。

在施陶芬伯格的人生進入上升通道的時候,他所熱愛的祖國,卻境況不佳:

一方面,德國作為“一戰”的戰敗國,在《凡爾賽和約》的約束下,承受著各種束縛乃至屈辱。但在英法兩強同樣也只是慘勝的背景下,德國民眾認為這不是一種公平的生存狀態,民族主義情緒開始慢慢滋生。

另一方面,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開始橫掃全球,德國的中產階級開始大幅度萎縮,大量的工人失業,人們都開始感到迷茫:我們的未來究竟在哪裏?

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施陶芬伯格和他身邊的很多同胞一樣,開始熱切地期盼有一位帶領德國人民走出泥潭困境的領袖出現——他們真的找到了這樣一個人。

1933年,施陶芬伯格和無數熱情乃至近乎瘋狂的德國民眾,用民主的選票,把他們認為的那位“救世主”選上了德國總理的寶座。

那個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2

施陶芬伯格對希特勒的情感,一開始就有點復雜。

一方面,他非常認同希特勒宣揚的“國家社會主義”,以及高度贊揚希特勒在廢除《凡爾賽和約》對德國不合理條款上做的努力。但另一方面,他很反感希特勒在公開場合宣揚的對猶太人的鎮壓乃至清洗,同時也對希特勒幾乎瘋狂的作戰計劃感到無比擔憂。

為此,當時的施陶芬伯格雖然加入了沖鋒隊,但沒有加入納粹黨。不過,作為一名軍人,他在1939年被從第六裝甲旅調到了德軍總參謀部,更進一步接近了整個納粹軍隊的神經中樞。

也正是在1939年,希特勒一聲令下,德國百萬大軍閃擊波蘭,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序幕。在德國和蘇聯的兩面夾擊下,波蘭在一個月後淪陷。

施陶芬伯格對希特勒的這一舉動是感到吃驚的,尤其是之後德國直接和英法開戰,更讓施陶芬伯格感到心慌——他認為自己的祖國並沒有做好這樣的戰爭準備。

但和當時很多德國民眾及軍人一樣,德軍初期超乎想象的巨大“勝利成果”,讓很多人都暫時閉住了嘴巴,施陶芬伯格也把質疑埋在了心裏。

雖然德國軍隊勝利的消息一個接一個地傳來,但1941年6月22日的那個消息,還是徹底擊碎了施陶芬伯格對希特勒的所有幻想: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出動500萬大軍,全面入侵蘇聯。

1933年,施陶芬伯格結婚。他堅持在婚禮上穿軍裝,因為他堅信軍人在任何時候都要穿軍裝

在西線還沒安定的情況下,德國又在東線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煉獄戰場,施陶芬伯格終於清楚地認識到:瘋子希特勒,正在把德國拖向毀滅的深淵。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施陶芬伯格徹底參與了德軍秘密反希特勒的地下組織——這個密謀集團其實從希特勒下令吞並捷克斯洛伐克時就已存在,只是施陶芬伯格一直不是核心成員。

在一次德軍傷亡慘重的戰役之後,施陶芬伯格終於忍不住向自己的一位密友發出了哀嘆:“希特勒的大本營裏,難道沒有一位軍官能夠用槍殺了那頭野獸嗎?”

3

事實上,想殺希特勒的人不是沒有,而是一直在失敗。

從1938年開始,密謀暗殺希特勒的德國軍官團體進行了不下10次暗殺行動,但每一次不是發生了意外,就是因希特勒的生性警惕而躲過——希特勒身邊不僅戒備森嚴,而且他經常臨時改變自己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