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的另一面

關於丘吉爾的各種傳記和評價汗牛充棟,用一篇文章肯定不可能說盡。

1

每年的12月10日,是諾貝爾獎頒獎的日子。

1953年頒出的諾貝爾文學獎引起了一場巨大的轟動——獲得這個全世界作家都夢寐以求的獎項的人,居然是溫斯頓·丘吉爾——大英帝國的在任首相。

這個獎,讓頒獎機構瑞典文學院打破了很多“約定俗成”的規矩。

比如,諾貝爾文學獎之前從沒有頒發給過一個國家在任的政治領導人,但這次破例了。

又比如,諾貝爾獎在揭曉之前,一切都是保密的。但瑞典文學院事先通過渠道咨詢了丘吉爾,問他是否願意接受這個獎項——他們得到了肯定的答復。

丘吉爾獲獎的作品是《不需要的戰爭》(又譯《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在1953年獲獎之前,丘吉爾其實已經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不過,當初許諾一定會來現場領獎並表達感謝的丘吉爾,因為在百慕大參加一次國際會議而沒有到場,代他領獎的是他的女兒。

即便如此,瑞典文學院在頒獎詞中還是給予了丘吉爾超出規格的評語:“他是具有西塞羅文采的愷撒大帝。”

丘吉爾是唯一一個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政治領袖。不過,以一個政治家的身份去領一個文學家的獎項,只是他“多面”特征中的表現之一。

2

我們先從一些展現丘吉爾“多面”的小細節入手。

在《至暗時刻》這部電影中,丘吉爾的表現有時顯得有些粗魯,比如對新來的女秘書大吼大罵,光著身子就從浴室裏走出來(他是唯一一個在美國白宮曾裸體面對美國總統的人——丘吉爾辯稱他當時從浴室出來見到羅斯福時裹了一條浴巾)。

但事實上,丘吉爾出身貴族家庭,受的是非常完善的教育。

丘吉爾的祖上是公爵,父親倫道夫·丘吉爾是勛爵,曾擔任過內閣中僅次於首相的財政大臣。他的母親珍妮·傑羅姆是一位富家女,因為丘吉爾的外公是納德·傑羅姆,美國著名的大富翁,他是紐約音樂學院的創建者,同時也是《紐約時報》的股東。

所以,丘吉爾青少年時期就讀的學校是英國的哈羅公學——不亞於伊頓公學的英國著名私立學校。

當然,丘吉爾並沒有在這所著名的私立學校中表現出一位貴族子弟的應有水準,比如他的數學,每次只考十幾分,甚至只有幾分。後來丘吉爾去考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該校與西點軍校等並稱為“世界四大軍事名校”),考了三次才考進,讓他父親感覺顏面盡失——丟了家族的臉。

丘吉爾體現出的“多面性”還包括顏值。

在《至暗時刻》中,丘吉爾肥胖、臃腫、口齒不清,有時講話甚至嘴角邊會泛白沫,但那時他畢竟已經66歲了,誰又能想到,年輕時候的丘吉爾,其實是這樣的——

那麽,為什麽進入中老年後,丘吉爾的顏值出現了斷崖式下滑呢?這和他的生活方式有點關系。

年輕時的丘吉爾

丘吉爾有晚起的習慣,尤其是在“二戰”期間,他一般要到中午才起床——因為他喜歡在床上辦公。

他嗜酒如命,每天要飲用包括威士忌、白蘭地、香檳在內的各種酒精飲料。1931年,丘吉爾在美國遭遇了一次嚴重車禍(他當時忘了美國和英國不一樣,車是靠右行駛的),住院期間,他想盡辦法讓醫生把報告寫成:“丘吉爾因為有嚴重腦震蕩,需要飲用烈性酒,尤其是在用餐時。”

他酷愛抽雪茄,煙不離手。有一個沒有得到過證實的說法是,他一生抽掉了大約3000公斤的雪茄煙。丘吉爾曾命人專門為他制作了一種特制氧氣面罩,前面開了一個洞,方便他在坐飛機時的高空非增壓狀態下,依舊可以抽雪茄。

但是,作為這些生活方式的一個“對立面”——丘吉爾活了91歲。

丘吉爾和他著名的“V”字形手勢

3

丘吉爾的“多面”,當然不僅限於這些生活的小細節。

說說丘吉爾的“堅持”。

丘吉爾以“二戰”初期堅決反對前任首相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而聞名,可以說,他對勝利的渴望和堅持,是英國在整個“二戰”期間堅持不屈的最重要動力。

但是,為何當時以張伯倫為代表的“議和派”在英國擁有如此廣泛的市場和支持?因為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確實被打怕了,慘重的傷亡讓很多英國人都不願意再一次卷入戰爭。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軍傷亡慘重的戰役中,丘吉爾也要認領屬於他的那一份責任——加裏波利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