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的另一面(第3/5頁)

在丘吉爾擔任內政大臣期間,最反對的就是社會主義,最痛恨的就是工人罷工和遊行。他處理這類事件的方法有時非常簡單:對著群眾架起機槍,甚至大炮——結果他直接釀成了1911年倫敦的“塞德奈街殺戮事件”。

在私下乃至各種公開場合,丘吉爾不止一次表達出對蘇聯以及對斯大林個人的厭惡。但是,到了1941年6月22日這天,他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

1941年6月22日,德國單方面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出動190個師約550萬兵力,大舉入侵蘇聯——丘吉爾立刻意識到:英國不用再孤身面對德國納粹了。

就在當天晚上,丘吉爾發表全國廣播講話:“在過去二十五年中,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始終一貫地反對共產主義。我並不想收回我說過的話。但是,這一切,在正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情景的對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俄國的危險就是我國的危險,就是美國的危險;俄國人民為保衛家園而戰的事業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業。我們將盡力給俄國和俄國人民提供一切援助。我們將呼籲世界各地的朋友和盟友采取同樣的方針,並且同我們一樣,忠誠不渝地推行到底。”

丘吉爾是西方國家領導人中第一個站出來堅決聲援蘇聯的人,並且沒有把承諾只停留在口頭上。

丘吉爾和斯大林

第二天,英國皇家空軍開始對法國北部的德國軍事目標實施轟炸,希望能減輕蘇聯的壓力;一批又一批由英國情報人員破譯的德軍進攻蘇聯的情報,開始源源不斷出現在斯大林的桌上;英國海軍開始冒著極大風險,在北極圈航線為蘇聯輸送物資。

在整個“二戰”期間,美、蘇、英三國可謂同一個戰壕裏的堅定戰友。

但是就在“二戰”結束後不久,丘吉爾似乎連和蘇聯稍微延續一下“蜜月期”的想法都沒有。

1946年3月5日,訪美的丘吉爾在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說。

這是一場震驚全世界的演說,因為丘吉爾在演說中明確指出:“不久前剛被盟國的勝利照亮的大地,已經罩上了陰影。沒有人知道,蘇俄和它的共產主義國際組織打算在最近的將來幹些什麽,以及它們擴張和傳教傾向的止境在哪裏,如果還有止境的話。……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裏亞海邊的裏雅斯特,已經拉下了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這張鐵幕後面坐落著所有中歐、東歐古老國家的首都——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亞。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圍的人口全都位於蘇聯勢力範圍之內,全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不僅落入蘇聯的影響之下,而且越來越強烈地為莫斯科所控制。”

這是“二戰”後,西方世界第一次有重要人物公開站出來指責戰時的盟友蘇聯,所以對於丘吉爾的這場演講,幾乎沒人記得它的題目叫作《和平砥柱》,大家都習慣用另外一個名詞:“鐵幕演說”。

不少史家都認為,是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揭開了蘇聯和西方世界長達數十年的“冷戰”序幕。

也有人曾感興趣:丘吉爾為何能翻臉比翻書還快?那還是因為,丘吉爾從內心裏其實從來沒有改變過自己的立場——對於當初和蘇聯結盟,丘吉爾自己是這樣說的:“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獄,我也會在下院為惡魔說幾句好話。”

丘吉爾正在發表“鐵幕演說”

6

當然,丘吉爾的很多行為和觀點,都源於他心中一直有的一個夢想。

那就是延續“日不落帝國”永遠榮光的理想。

發表“鐵幕演說”固然有丘吉爾一直以來反共立場的影響,但在另一方面,由於“二戰”結束,共同的敵人消失,丘吉爾知道昔日盟友之間無可避免地會發生各種摩擦。為了能讓英國在戰後得以迅速重建乃至恢復昔日榮光,就必須拉攏當時的世界首強美國,共同樹立一個叫“蘇聯”的靶子。

事實上,從青年時期開始,丘吉爾就一直對“大英帝國”有著強烈的感情,為了維護“日不落帝國”的榮光,丘吉爾願意付出任何代價,甚至犧牲盟友的利益。

比如中國。盡管丘吉爾在歐洲是“綏靖主義”最堅定的反對者,但在亞洲,為了維護英國殖民地的利益,面對咄咄逼人的日本,丘吉爾的態度卻一直是以犧牲中國的利益為代價的“息事寧人”。

從1931年開始,面對中國政府向國聯申訴的種種日本侵略行徑,英國總是牽頭呼籲“雙方保持克制”,從不給出公正的評判。1940年,日本要求英國關閉滇緬公路,斷絕對中國的援助。因為害怕影響自己在南亞的殖民地利益,英國沒有反對,立刻決定關閉滇緬公路3個月——簽字的正是新任首相丘吉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