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的另一面(第2/5頁)

加裏波利之戰是“一戰”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作戰

1914年末,在西歐戰場陷入僵持的時候,時任海軍大臣的丘吉爾提出了一個大膽的作戰計劃:憑借英國海軍的強大實力,強行通過達達尼爾海峽(位於土耳其西北部),然後在加裏波利登陸,直取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迫使土耳其退出戰爭。

應該說,這個戰略雖然大膽,但不失可行性。可惜的是,這個作戰計劃從一開始執行,就是一團亂麻。

英國賴以為豪的皇家海軍一開始就出戰不利,一上來先被土耳其人埋的水雷幹掉了6艘戰列艦。在這樣的背景下,丘吉爾卻毫不退縮,強硬地繼續驅動陸軍強行登陸,結果遭到了土耳其優勢兵力和優勢火力的強力阻擊。

加裏波利之戰讓土耳其指揮官凱末爾嶄露頭角,當時他只是一名上校,後來因為締造了土耳其共和國,被稱為“土耳其國父”。

這是一場“一戰”中英國少有的屈辱戰役:協約國最終敗退,傷亡高達25萬人,其中主要是英軍,傷亡超過20萬人。

因為這一戰,負主要責任的丘吉爾在國內受到了猛烈抨擊,隨後丘吉爾主動辭職,以42歲的年紀,去皇家蘇格蘭毛瑟槍團擔任第六營營長,上前線親自參戰。

他也確實是硬氣。

4

於是就要說到丘吉爾的軍事才能。

丘吉爾到底是不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很遺憾,並沒有什麽證據能表明他在這一方面有什麽過人的才華。

在丘吉爾自己寫的有關歐戰的作品中,他反復強調自己的軍事觀點:應該躲在戰壕中消滅敵人,不要將寶貴的兵力耗費在西線的進攻戰之中。

這一觀點在“二戰”開戰之初,就被希特勒的閃電戰狠狠抽了一記耳光——當法國人自以為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被德國軍隊迅速甩到身後的時候,丘吉爾只能拋開自己“軍事家”的執念,以一個政治家的身份,為法國政府不斷加油鼓勁。

事實上,在整個“二戰”中,最適合丘吉爾的角色無疑就是“政治家”——對不少戰役,丘吉爾只是簡單地下令“不準投降”和“主動出擊”。如果英國沒有一個敢獨立思考的蒙哥馬利,以及一個“超級大腿”美國,很難想象就算有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幸運,英國軍隊後來的命運會怎樣。

丘吉爾對蒙哥馬利還是非常信任的。蒙哥馬利曾對丘吉爾說:“我不喝酒,不抽煙,睡眠充足。這就是我保持百分之百的狀態且捷報頻傳的原因。”丘吉爾回答說:“我視酒如命,很少睡覺,酷愛雪茄。這就是我保持百分之二百的狀態指揮你獲勝的原因。”

丘吉爾在“二戰”中的另一大爭議事件,是在法國投降德國後,法國海軍已經宣布保持中立且德國承諾不會使用法國軍艦的前提下,派英國海軍封鎖奧蘭港,炮轟一直以來的盟友法國艦隊。這次海戰造成港內的法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法軍死亡1200多名士兵,傷300多名。不少落入海中的法國士兵寧可被淹死,也不願意接受英軍的救援。

除了軍事才能,還有其他。

從小數學成績糟糕,長大後投資美國股市幾乎血本無歸的丘吉爾,在1925年至1929年期間,擔任了英國的財政大臣。

丘吉爾非常珍惜這個當“二把手”(首相之下最重要的職位)的機會,但在他任內恢復的英鎊“金本位制”,卻為後人詬病至今——雖然大幅度增加了英國的財政收入,但造成了英鎊升值,使得英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大大下降,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經濟大蕭條和工人失業。

不過,對於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丘吉爾卻也並非全都表現得一塌糊塗。

1917年,43歲的丘吉爾重返政壇,出任內閣軍需大臣。正如之前所言,丘吉爾是一個固執的人,在讀書時並沒有對科學創造展現出什麽興趣,但他在擔任軍需大臣期間,卻敏銳地認識到坦克和飛機在未來的現代戰爭中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並提議迅速擴大生產規模。

當時剛剛在索姆河戰役中嶄露頭角的坦克,據說名字就是丘吉爾起的——很多人也相信,只有擔任過海軍大臣的丘吉爾,才會把這種東西叫作“Tank”(大水櫃)。

“一戰”索姆河戰役中出現的“怪獸”——坦克。丘吉爾曾不惜動用海軍經費擴大坦克生產規模

5

丘吉爾是著名的“反共”人士。

1918年,俄國剛剛爆發“十月革命”後不久,國內陷入內戰。在英國內閣兼任陸軍大臣和空軍大臣的丘吉爾堅決主張英國幹預俄國內戰,將蘇維埃消滅在萌芽之中。